文档介绍:: .
非遗“弓匠”杨福喜
龚新叶 2018年 4月 3日,杨福喜在 “聚元号”弓箭铺内接受本刊记 者采访时,展示正确拉弓姿势。
杨福喜的 “聚元号 ”弓箭作坊位于北京通州区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 里,记者找过去费了一番功夫。
见到杨福喜时下起了小雨,他留一头梳着小辫子的花白卷发,蓄 着络腮胡,穿一身中式对襟丝质白衫,站在木门前向记者打招呼,声 音豁亮。
隔着蒙蒙细雨看去, 杨福喜隐隐然像武侠小说里描述的江湖中人。 “这儿不好找,但求个清净,可以用心做弓。
”他侧身说道,一股浓浓的老北京味儿。 门内的布景令人联想到镖局:进门右手是一台弓架,上面列着近
20 张大弓,弓身画有龙凤图文不等 ;大堂中置一主座,左右各有两张红 木椅,椅背上分别刻着梅兰竹菊四个字 ;西墙上挂着一幅墨宝, 写着 “射 以观德 ”。
《礼记 射义》中说: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 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但“凡玩儿弓箭的, 家家都有这幅字, 意思是通过射箭, 来观察一 个人的品德操守。
”杨福喜解释说。
作为“聚元号 ”非遗项目的第十代传承人, 杨福喜保留的不仅是手工 技艺,还有弓箭背后的中做弓箭冷兵器时代, 弓箭是不可或缺的远射兵器, 其发明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后羿射日 ”的传说广为流传,可见古人对弓箭的重视与喜爱。 再往后,到脍炙人口的百步穿杨、纪昌学射、胡服骑射,这些故 事赋予了作为六艺之一的射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
满清入关,也是靠着马背上的骑射之术, 因此它被列为八旗之本。 有着 300 年历史的 “聚元号”,最早便是为随军制作和维修弓箭而存 在的。
“入关后,我们最早被安排在故宫西华门的造办处,从业的多半是 旗人,造的弓箭全部供应给皇宫,不得外卖。
”说起这段历史,杨福喜很是自豪。 时过境迁,随着西方火器的引进,冷兵器时代结束。 最初的 40 家皇室御用弓箭铺,现在仅剩 “聚元号 ”一家。 这门繁复的手艺能传延至今,也实属不易。
“做一套 ‘聚元号弓箭,要经过 200 多道工序,整个下来,得花上大 半年时间。
”杨福喜说, “按我爷爷和父亲的老理儿来讲, 弓要在我们手里放上 春夏秋冬四季,要不断调整拉拽,一个差错就废了。
等它经历不同的气候条件稳定之后,才能交付给顾客。
”在这批顾客里,不乏成龙、吴宇森、霍英东这样的名家大腕,甚
至还有毛主席
“刚开始并不知道是给毛主席做弓箭,厂长只说给一位领导做,用 点心。
”杨福喜说, “8个月后,毛主席派人来问多少钱,父亲才知道弓是 给毛主席做的,直摆手說不要钱。
那人说弓是毛主席买的私人物品,必须付钱,硬塞给父亲 40 元。 ”一套“聚元号 ”弓箭的制作,前后共分四步,第一步是造弓胎:将 赣南新竹阴干一年去掉水分,再用工具打磨,火烤塑形。
第二步是勒牛角铺牛筋:为了增加弓臂韧度与弹性,必须在弓胎 外侧贴牛角片,里侧铺牛筋。
牛筋层数决定一张弓力量的大小,一般三四十磅的弓,铺两层就 足够,铺到九层,就是状元弓。
其中撕牛筋最费力,要把牛筋撕成弓胎所需大小。
杨福喜说: “以前有专门撕牛筋的作坊,是个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