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用佛法智慧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自: 济群法师:《问道》缘无所谓善恶,不粘著的智慧问: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缘”字, 那么何为善缘?为什么在有些缘分中,彼此充满了痛苦? 答:佛教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人与人的关系同样如此。所谓善缘,通常来说,是指那些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正面帮助的关系,可能发生在父母与儿女之间,也可能存在于师生、夫妻、朋友、同事之间, 双方能够互相关爱,和谐共处。而从佛法角度来看,真正的善缘还不仅于此,更是指那些令生命品质得以提升的缘,比如听闻佛法的缘,依止善知识的缘。既然有善缘,自然会有与之相对的恶缘,这是一种直接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因素。可能是家庭中亲人的折磨,也可能是工作中同事的排挤,等等。关于这一点, 我想人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体会。那么,怎样看待这些缘分呢?佛教认为,善缘和恶缘是相对的。如果对善缘过于粘著,同样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因为任何关系都是无常的,即使能一以贯之地保持下去,死亡也会使之发生改变。若是对此过于依赖,一旦出现变化,往往会无法承受,甚至因失去全部精神支柱而崩溃。再或者,由于对这种关系过分在乎而引发强烈的占有欲,使善缘逐渐扭曲。所以,我们对善缘要珍惜而不粘著, 才能使之长久保持,生生增上。在面对恶缘时,无须排斥,更无须烦恼,而要接纳、包容并感恩。感恩有这样的特殊机会来磨炼心性,接收考验。如果一个人在逆境中都能泰然处之的话, 就没什么可以对他形成干扰的了。心中有大爱,不淡漠的智慧问:弘一法师圆寂时曾留下这样的话: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在今天这样一个关系就是生产力的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就和他的关系网息息相关,您又如何理解“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的古训? 答:“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说出于《庄子》,是流传至今并为人尊奉的古训。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平淡、纯洁并保有一定距离,才能安然相处, 不给彼此带来负担。否则,虽一时亲密无间,却容易因纠结而变质,所谓“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佛教以缘起看世界,认为社会本来就是各种关系的组合。不同的关系,会对个体生命产生不同的影响。以良好心态面对他人,正是发展健康关系的关键所在。佛教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淡的关系。平淡就能发展出平常心,使人客观看待问题,避免感情用事。平淡也能发展出平等心,是成就博爱、慈悲等高尚人格不可或缺的基础。平淡还能使我们内心平静,反之,若有强烈的得失、好恶之心,就易陷入爱恨情仇之中,使内心动荡不安。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古训同样具有价值。重新认识其中蕴含的深意,有助于我们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问:庄子丧妻,击鼓而歌,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但这个故事在很多人眼里有些太过无情,一个人如果在现实中修炼到了这种“不难过”的状态, 会不会让周围的人有些无法忍受?觉得太无情? 答:对佛弟子来说,绝不会因谁的去世击鼓而歌,不论是至爱的亲友还是曾经带来伤害的人。但也不会像世人那样嚎啕大哭,悲痛欲绝。佛法告诉我们,生死只是一种自然规律,如同春夏秋冬的更替,如同岁岁枯荣的野草,既不值得狂喜,也没什么可悲。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已经到来的死亡,而是我们这些处在生死旅途中的人,能否超越生死的束缚和羁绊,能否获得自在。其实,佛教并不是无情。有句话叫做“多情乃佛心”,但佛法所说的情并不局限于亲友,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