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政经教研部主任
李廷荣 教授
2021/3/30
1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同时,《资本论》并不是孤立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而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进行研究。
2021/3/30
2
精品资料
2021/3/30
3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21/3/30
4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抽象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由具体到出象、又有抽象到具体的抽象思维活动的科学方法。“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马克思运用抽像分析法,一方面,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所研究的对象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方法。《资本论》是运用矛盾分析法的典范,它从分析商品内在矛盾开始,到最后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无不体现了这一分析方法。
此外,马克思在整个《资本论》,还广泛地运用了数量分析方法、从分析到综合的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法等其他的分析方法。
2021/3/30
5
三、《资本论》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里所说的现代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马克思认为,每种社会的经济制度都是历史产生的,并随着物质生产条件的变化有产生、发展,最终归于灭亡,资本主义制度也不例外,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经济制度,而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总之,《资本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2021/3/30
6
四、《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中心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第一卷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主要论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既第二篇到第六篇,论述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第三部分即第七篇,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
2021/3/30
7
(一)劳动价值论(第1篇,1—4章)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币的起源(简单的价值形式、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
2021/3/30
8
(二)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第2--6篇,5—20章)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一无所有的自由人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率=m/v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是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工资的国民差异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