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佛法修学概要(七) 净界法师主讲乙二、正见篇第二。上一篇讲到发心篇, 发心篇内涵是说在修学佛法的时候, 首先要发起菩提心。所谓的「我今发心, 不为自求; 人天福报声闻缘觉, 乃至权乘诸位菩萨; 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 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换句话说, 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 一切拜佛、念佛、诵经的功德,都是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够同时成就佛道。依止这样的动机, 我们开始修学佛法。这个正见就是我们有了目标以后, 应该要明白生命的真相。生命因缘差别的真相。就是正见篇。正见篇里面分成三科。丙一、总标研习教理的重要。丙二、别示教理之差别内容。丙三、会通诸说明实相正印。第一科是讲到研习教理的重要。为什么要研究教理?第二科个别解释五乘教法的差别内容。第三科会通诸说,把各个教派的不同说法,来发明诸法的实相。丙一、总标研习教理之重要。(一) 讨究佛法, 第一要务。诸佛所师, 所谓法也, 况弟子乎?虽胜义法性, 贵在亲证, 傥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 示真实修行出要, 何由得证胜义?试观外道, 亦出家求出生死, 不知正法, 求升反坠。故不留心教典, 饶勇猛精进, 定成魔外, 尊八十出家, 昼观三藏, 夜习禅思,乃有济。有谬云: 「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 一历耳根, 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 赖迦叶阿难二祖, 彻底悲心, 人皆视作等闲,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这一段是藕益大师说明研究教理的重要性。这当中分成三段,第一段是总标法要。第二段是导正邪说。第三段是结劝。第一段总标。「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 就是确认修行的目标。接着就是讨究佛法, 去探讨、研究佛法的教义。探讨跟研究是浅深的差别,就是我们对佛法的探讨是比较浅显的,研究是比较深。讨究佛法是我们趋向无上菩提的第一要务,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况弟子乎? 」这一段是藕益大师引用涅槃经的话, 这一段实际上是佛陀说的。说这三世诸佛, 不管过去、现在、未来诸佛, 他所师, 这个「师」当动词, 遵循的意思。不是当名词, 名词是当老师。三世诸佛所遵循的就是法。三世诸佛都以法为师, 何况是我们做弟子的呢?诸佛所师, 所谓法也。可以从两部分来解释。第一个、佛陀自受用的法来说。佛陀那一念清净心, 安住在大般涅槃。内心的境界, 游移甚深法性三昧。内心当中跟法性三昧相应, 受用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所以佛陀在自受用的时候,他内心的运转是安住在这大般涅槃的清净法中。所以诸佛依法为师。其次约着他受用来说。佛陀自受用这个大般涅槃的法, 他有慈悲心, 假借语言文字, 流露出很多很多的法语、很多很多的名相, 来引导我们, 使令我们也能够趋向大般涅槃。佛陀约着他受用来说, 施受了很多的教法, 这个就是以法施人。换句话说, 佛陀不管在自受用、他受用。佛陀的内心都是遵从法的轨则的。这意思是说, 诸法实相不是佛陀发明的, 不是佛陀创造的, 是佛陀觉悟的。这实相的真理是存在宇宙间的一个法尔如是的道理。佛陀觉悟这个道理, 一方面自受用, 一方面施设方便来他受用。所以说佛陀他是遵循这诸法实相的轨则在运转的,何况是我们做弟子的呢?我们当然是以老师为榜样,也应该以法为师。「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傥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 」法有两个内容。我们讲皈依法, 其实皈依法, 这个「法」是涅槃的意思。我们所皈依的是涅槃。世间有为法不是我们的皈依处。这个大般涅槃的法有两个。第一个是证法。证明的证, 就是我们亲证的那个法。第二个是教法。研教的教,教法。从证法的角度, 「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虽然这个诸法实相的法性,它可贵的是在亲证。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我们跟二空的法性相应的时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是要亲证的。「傥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但是凡夫的心情,无量劫以来,已经习惯在这种有相的尘劳的境界活动, 不能够一下子到法性的境界去。所以刚开始要靠黄卷赤牍。黄卷就是古时候的纸不是白纸是黄色的纸。赤牍是竹片, 古时候把文字刻在竹片上。黄卷赤牍就是讲一切三藏的经典。以凡夫来说, 我们的分别心如果没有假借语言文字的引导, 何由得证胜义?我们谁能够直接契入到二空的法性上去呢?讲一个譬喻, 作标月指。在黑暗当中, 我们不知道月亮在那里, 有善知识说: 月亮在那里。我们从指头的方向看到了月亮。指头本身不是月亮, 但是它却能够指出月亮的位置。「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龙树菩萨的法语, 这十个字本身不是法性,法性是离语言文字的。但是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这几个字。「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在这几个字上分别观察,就能够体验法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