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非遗传承:生机在民间花丝漆艺羌绣昆剧陶艺棕编作为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这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如果说 2001 年当昆曲成为首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大家还根本不清楚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但到了今天,“非遗”几乎已无处不在, 无论是戏曲曲艺, 还是手工艺, 乃至民间小吃, 八大菜系的制作工艺……衣食住行,无一不包。如今提起“非遗”,人们并不感到陌生而遥远,仿佛成了身边最普通的事情。特别是从国家对“非遗”的重视来看, 全国人大以及各地方人大, 都纷纷在着手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而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非遗”则渐渐地从单一的传承人开课收徒,针对专业从事人员进行口传心授的辅导模式,走向了多元发展,融会贯通,结合时代,努力创新的新局面。一大批社会力量的关注与加盟, 更令人体会到,“非遗”传承,生机勃勃在民间。“非遗”首开班在上海宝山顾村公园旁边, 有一处花木扶疏、坏境优雅的博览馆令人难忘, 这就是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从高处望去, 展览馆被设计成一个大大的中国结形状,一层的常设展览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亚太、中东、非洲、欧美和拉美等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海上宝山厅里的龙舟竞渡、江南水乡, 到中国馆里的投壶之礼、乡音未改, 还有亚太厅里的茶道亭、陶艺亭, 中东厅里的奇幻之旅, 以及非洲厅里的化装舞会、造型世界, 欧美厅里的野牛竞技、猫王模仿秀, 拉美厅里的桑巴公主等等,展示手法新颖。这些生动精彩、引人入胜的多媒体展示项目的制作者, 正是上海大学所设立的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如何将古老而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新时代、新技术相结合, 与创意设计相融合, 逐渐推向市场, 甚至走出国门,中心在这几年内做了大量的尝试与实践。今年夏天, 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 上海大学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正式启动,具体的承办者就是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而事实上, 这并非只是上海大学一家高校承办而已, 全国几十所高校, 几乎都有相关的培训课程陆续展开,“非遗”传承从小众的专业领域走向了高校,走向了社会,也吸纳了众多有兴趣的年轻人参与,投身其中。出乎中心工作人员的预料, 网络招生信息一发布, 陆陆续续前来报名的竟然有三百多人, 最终经过层层筛选, 来自 20 个省市自治区近 80 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他们的年龄跨度很大,从 19 岁到 68岁, 有尚处在“非遗”实践初级水平的学徒和从业者, 也有国家非遗传承人, 有尚在学习的 90后, 也有已经拥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在读博士生。更有一批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年轻学子, 上海大学特意为他们留下了一席之地, 希望他们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面对年龄层次不同、手工艺技术不同等情况, 培训班最终安排开设了理论课、选修课和手工艺课, 增加学时制的管理方式。培训涉及风筝制作、布艺堆画、糖画、斫琴、剪纸、绒绣、瓷刻等 12 种非遗传承项目,也都是中心历年来所积累的较为成熟的研究课题。与生活密切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代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开班伊始,中心主任金江波就这样说道,“我想我们的非遗培训班可能有一个最大的职责,就是把非遗推向市场,更多的是推向全中国,走向世界,并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无疑, 这也正是举办传承班的意义所在。对此,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教授强调, 做非遗的核心是人, 信息化时代以后, 我们重提手工, 重提我们的记忆, 是希望回归到人的本原, 回归到人的创造。可以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不仅是非遗传承人群知识学习的课堂,也是知识创新、实现理想的“梦工厂”。在培训班上让学员亲眼目睹了国内外手艺大师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员们层次不一,所擅长的技艺也各有不同,因此中心采取了开放式选修教学, 使得学员不局限于一种手艺。而教授者则安排一名专业学者与一名传承人相结合的模式, 不仅从理论、美学品位与指导思想上加以熏陶, 更能跟随传承人进行具体实践, 学习一门简单的“非遗”技艺,而教授的传承人,从 90 后到古稀之年,无一不是该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平淡无奇的山间竹木,如若没有一道道精巧的技术,竹还是竹, 棕叶依旧是棕叶。但聪明的民间艺人却从生活中就地取材, 利用竹子的特性,将竹子劈成竹篾,通过编织的方式使其成为生活中的用品。这种取材于自然、经过人手智慧的创作、进入生活用度中的过程, 让人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竹艺棕编班, 学员们的学习创作过程充满惊喜, 不断探索。主教竹编的是湖州市非遗传承人宣国维老先生, 他出生于竹编手艺世家, 十岁学习竹编, 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