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Child-Pugh分级标准.doc

格式:doc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Child-Pugh分级标准.doc

上传人:xxj165868 2016/7/3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Child-Pugh分级标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Child-Pugh 分级标准目录释义 Child-Pugh 分级标准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用以对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进行量化评估的分级标准,该标准最早由 Child 于 1964 年提出,当时 Child 将患者 5 个指标(包括一般状况、腹水、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 的不同状态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记以 1分,2分和 3 分,并将 5 个指标计分进行相加,总和最低分为 5 分,最高分为 15 分, 从而根据该总和的多少将肝脏储备功能分为 A、B、C 三级,预示着三种不同严重程度的肝脏损害(分数越高,肝脏储备功能越差)。但由于患者的一般状况项常常不易计分, 随后 Pugh 提出用肝性脑病的有无及其程度代替一般状况,即如今临床常用的 Child-Pugh 改良分级法. 其具体分级标准如下表——临床生化指标 1分2分3分肝性脑病(级) 无1-23-4 腹水无轻度中、重度总胆红素( umol/L ) <34 34- 51 >51 白蛋白( g/L ) >35 28-35 <28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秒) <4 4-6 >6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如果是 PBC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或 PSC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总胆红素( umol/L ): 17- 68为1分, 68- 170 为2分, >170 为3分; 分级: A 级: 5-6分手术危险度小 B 级: 7-9分手术危险度中等 C 级: >10 分( 包括 10 分)手术危险度较大编辑本段临床意义 Child-Pugh 分级标准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临床医学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并因此为肝硬化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较具体的临床参考,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具体分级标准如下表——临床生化指标 1分2分3分肝性脑病(级) 无1-23-4 腹水无轻度中、重度总胆红素( umol/L ) <34 34- 51 >51 白蛋白( g/L ) >35 28-35 <28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秒) <4 4-6 >6 1. 肝硬化传染吗展开编辑本段概述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 不同地区的主要病因也不相同。欧美以酒精性肝硬化为主,我国以肝炎病肝硬化毒性肝硬化多见,其次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亦逐年增加。研究证实, 2 种病因先后或同时作用于肝脏,更易产生肝硬化。如血吸虫病或长期大量饮酒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等。编辑本段分类一、按病因分类(一)肝炎后肝硬化(posthepatitic cirrhosis) 指病毒性肝炎发展至后期形成肝硬化。现已知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等类型。近年研究认为甲型肝炎及戊型肝炎无慢性者,除急性重症外,不形成肝硬化。乙、丙型肝炎容易转成慢性即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 1974 年 Shikatu 报道用免疫荧光方法可以显示 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在显微镜下含有 HBsAg 的细胞浆呈毛玻璃状, 用地衣红(Orecein) 染色法可将含 HBsAg 的肝细胞浆染成光亮的橘红色。经过多年保存的肝硬化标本,用此法也可显示出来含 HBsAg 的肝细胞,使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硬化有了可靠的依据。乙肝病人 10% ~ 20% 呈慢性经过,长期 HBsAg 阳性, 肝功能间歇或持续异常。乙肝病毒在肝内持续复制可使淋巴细胞在肝内浸润, 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 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使肝细胞变性、坏死, 病变如反复持续发展, 可在肝小叶内形成纤维隔、再生结节而形成肝硬化。 68% 的丙型肝炎呈慢性过程, 30% 的慢性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丁型肝炎可以和乙型肝炎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 可以减慢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但常加剧病变的活动及加速肝硬化的发生。图解(7张) 病毒性肝炎的急性重症型,肝细胞大块坏死融合,从小叶中心向汇管区扩展,引起网状支架塌陷、靠拢、形成纤维隔。并产生小叶中心至汇管区的架桥现象, 而形成大结节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形成的肝硬化,在汇管区有明显的炎症和纤维化, 形成宽的不规则的“主动性”纤维隔, 向小叶内和小叶间伸展, 使邻接的各小叶被纤维隔分隔、破坏。这时虽然肝脏结构被改建,但还不是肝硬化,而是肝纤维化阶段。当炎症从肝小叶边缘向中心部扩展, 引起点片状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 纤维隔也随之继续向中心扩展,分割肝小叶,加之肝细胞再生,形成被结缔组织包绕的再生结节,则成为肝硬化。至病变的末期, 炎症和肝细胞坏死可以完全消失, 只是在纤维隔中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结节, 结节为多小叶性, 形成大结节性肝硬化。如肝炎病变较轻, 病程进行较慢, 也可以形成小结节性肝硬化、混合性肝硬化或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从病毒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 据研究表明与感染抗原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