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3
文档名称: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doc

格式:doc   大小:285KB   页数:8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doc

上传人:书生教育 2022/1/12 文件大小:28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1 / 83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
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 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
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此外,苏轼写过不
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 等。苏诗奔放灵动, 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
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写物传神,颇饶情韵。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文思如潮,极富气势。
苏诗的议论化, 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 但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 又由于应酬赓和, 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


5 / 83

第3页 / 总共83页


83 / 83

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 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 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他的七古波澜壮阔,变化莫测,最能体现奔放
的才情,妙笔驰骋,奇气横溢。 五古则写得朴厚无华, 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气韵天成,格调流丽圆
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 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 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
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
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
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
轼在词中, 更多地倾入自我, 表现个性。(满江红) “江汉西来”
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 (定风波)“莫
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 反映不畏坎坷、 泰然自处的生
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 ,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
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 描绘了黄童、 白叟、采桑姑、
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 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 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


7 / 83

第4页 / 总共83页


83 / 83

如突兀雪山, 卷地而来。 元佑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 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 ,将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苏轼以诗为词,
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 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 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
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 另一些作品, 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 或婉媚缠绵, 都各具风韵。 如(江城子) 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 (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 风情妩媚动人。 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 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