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湿地保护校本课程的研究》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湿地保护校本课程的研究》
研 究 报 告
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良心堡中学
《湿地保护校本课程的研究》课题组
【摘要】我校是地处东洞庭湖腹地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师生都是生活在这片国际重要的水禽湿地之滨。面对湿地——“地球之肾”的现状~尤其是现代工农业快速发展对湿地破坏的严峻现状~十分担忧。为此~我校立项了《湿地保护校本课程的研究》课题~开发了湿地保护校本课程~在对该课程进行的研究中~我们坚持“还原历史真相~立足生活实际”之原则 ~通过开展湿地保护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湿地知识讲座~并依托湿地保护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理性对待自然的情感。形成和强化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提升了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从关心湿地、关心鸟类的生存环境~到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强烈保护意识的现代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依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和提高了校长、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强化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专业水平。
该课题的研究获得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专家的关注与高度肯定~并着手在环洞庭湖地区的学生中进行推广,我校的湿地保护活动还受到《湿地国际》杂志的关注~并进行了整版报道,该课题的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土壤地理学家赵其国、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主编~主持人赵忠祥老师的关注与殷切希望。
【关键字】湿地保护 校本课程 责任感 环保
【正 文】
一、课题研究动因
校本课程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是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管理主体的调整和学生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学校“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就意味着~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合学校的教育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其核心价值就是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开发校本课程是深化、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提升教育实效、突出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也是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实平台~更是学校课改中面临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湿地被称为“自然之肾”~它在蓄洪抗旱~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区域气候~维持生物的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管理体制、管理措施等因素~湿地保护存在着诸如“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跨行政区划的湿地保护和利用引发地方利益”、“部门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等多个方面不同层次的冲突和不当的管理措施加剧了掠夺式的资源利用。特别是由于民众环保观念淡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严重~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受到无情掠夺~湿地遭到人为破坏。近年来~为了搞活经济~缺乏科学技术的本地民众不惜毁灭性地向自然界直接索取资源~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从而导致水质恶化~洪涝灾害增加~加之人们爱鸟、护鸟意识的淡薄和部分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其生存环境逐渐恶化~许多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严重的威胁着整个生物圈生态的稳定。我校地处洞庭湖---国际重要水禽湿地腹地~其湿地环境也不乐观~虽然国家对湿地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但湿地的重要性仍然没有被广大群众所认识~湿地现状的严峻性也没有被人们所重视~破坏湿地的行为仍是屡见不鲜。作为生活在东洞庭湖这片国际重要的水禽湿地的我们~更感到责任的重大和拯救行动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我们认为: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而且始终是同自然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青少年学生是世界未来的建设者~是未来湿地保护的最强大群体。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自然意识将影响着他们对自身与自然相
互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 决定着他们将来采取何种态度和方式对待自然与环境。学生联系着社会的每个家庭~学生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家庭、社会。为此~我们利用地处洞庭湖之滨的地理优势~通过湿地保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学生进行湿地文化、湿地利用、湿地保护道德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并通过开展学生的湿地保护活动~由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将湿地保护、环境教育的影响传播到社会的每个家庭~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带动社会上人人都来关心湿地、爱护湿地。我校素有“环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