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常州市作为住建部的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本着先行先试的精神, 大力加强立法、完善规划、设立机构、分解工作、组织实施, 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常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一、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一)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图景设计的“导航仪”智慧城市的理念、布局、建设是“有规划的社会变迁”过程, 刻写的是政府、企业、组织和公民“全面互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的新模式。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的“量化版”, 它对城市的布局、重点、层次、结构、空间、流程、特色等都有导向性的意义。目前, 全球应用层面的智慧城市评估体系主要有:欧盟中等规模城市智慧排名指标、 IBM 智慧城市评价标准、上海浦东新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 、国家智慧城市(区、镇) 试点指标体系、南京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台湾绩效指标等, 这些指标对本城市以及其他智慧城市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先驱”角色和“导航”价值。(二)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发展样态的“度量衡”智慧城市是由城市各个组成要件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反映的是一个城市体态结构与功能的运行质量和水平。基于不同的视角和层级, 智慧城市呈现为不同的城市空间和城市意象,因而,测量的指标和维度不尽一致, 如 IBM 认为“互联网+ 物联网= 智慧的地球”,侧重于现代科学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感知和运用;欧洲中等规模智慧城市从“智慧人群、智慧经济、智慧治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6 个层面、 31 项二级指标来测量;国际智慧社区论坛( munity Forun )把“宽带连接、知识型劳动力、创新、数字融合、社区营销与宣传”作为评价智慧城市的标尺;智慧南京走的是“智慧服务、智慧产业、智慧政府、智慧人文”的发展战略,因此,不管“智慧”邂逅“城市”耦合成怎样的面貌和样态, 都需要指标体系来度量、细化和修正。(三)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纵横比较的“方位器”目前, 智慧城市的推进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市场主导型, 即市场和企业对智慧资源的研发、推广和运用享有支配权,而政府只是协调者、协作者,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美国和西欧; 二是政府主导型, 即政府是智慧城市构建的主要推动力量,从规划、配置到实施都由政府主治,如上海、北京、深圳、常州等;三是市场+ 政府型,即把市场、企业的科技力量与政府的规制力量有机衔接起来,共同推进城市的智慧化治理,如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各具千秋,这些根植于民族、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更能反映城市治理变革和进步的个性, 而与之相契合的指标体系就是智慧城市“胎动成型”的方位器, 其理念与图景、机制与体制、路径与战略、规模与层次、重点与布局都洋溢着自身的特色、定格自身的方位。二、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一)科学性原则这是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最基本原则, 要保证指标体系配置的科学性: 首先, 明确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既要论证理论预设的合理性、可行性, 又要根据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发展和创新, 对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框架构成、基本特征、目标愿景、层次结构、发展动态、规律趋向等有科学认知和全面测量; 其次, 指标的名称、内涵、口径、范围、适用要有精准的界定和目标导向, 指标选择与层次划分要合乎自然逻辑和标准尺度, 不能有内容重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