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全球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它关涉整个地球以及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人类的未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为有效地认知全球环境问题、应对全球环境事务付出了持续努力。一方面,一系列清晰的全球环境话语体系得以建构起来,它们表达了国际社会对全球环境问题或其相应事务的主流信念、价值、通则与共识。另一方面,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环境治理机制也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上形成,并在30多年的时间里得以不断拓展。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人所共知的成果,并且,双方成果间的相关性已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笔者的目的即在于探究全球环境话语与联合国全球环境治理机制两者间所具有的相互关系问题,试图弄清两者之间究竟有无相互关系、具有什么样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又是如何形成或展开的。为尽量保证探索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笔者首先在“零假设一也即暂不假定全球环境话语与联合国全球环境治理机制存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分别对两者的变迁历程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然后对两者的变迁历程进行初步的关联比较并得出两者存在相互关系这一定性判断;在此基础上试图进一步采用测量相关系数和编制相关图表、列联表等方法,对全球环境话语及联合国全球环境治理机制两个变量进行指标分解,尽可能以统计学意义上的量化方法确定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从而回答“两者究竟有无相互关系"这一问题。其次将在描述两者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与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把两者间所存在的相互关系归结为建构性质,从而回答“两者具有什么样的相互关系"这一问题。最后,笔者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对两者的相互建构关系进行动态的解析,试图弄清影响两者相互建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基本建构过程,从而最终回答“两者的相互关系是如何形成或展开的”这一问题。以上研究路径决定了本文所采取的主要架构。因此,本文共由3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论"提出了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及其研究意义、研究背景、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界定了本文将要研究的主要对象及其概念特征。第二部分则为论文主体部分,包括3章内容,试图依据导论所划定的路线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描述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和分析。第一章“两者相互关系的确定:定性判断与量化分析"旨在确定全球环境话语与联合国全球环境治理机制两者间存在相互关系。第二章“两者相互关系的一种描述:形式、内容及性质"则试图在第一章已确定全球环境话语与联合国全球环境治理机制存在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说明这是一种建构性的相互关系。第三章“两者相互关系的解析:主要变量与基本过程"力求解析全球环境话语与联合国全球环境治理机制的相互建构过程,以最终弄清两者的相互建构关系究竟是如何形成或展开的问题。最后一部分“结论”对本研究进行了简明总结,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对当前主要环境问题与事务做适当的思考和展望。通过探索,笔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话语的核心内容在不断更新,从谋求生存到寻求可持续发展再到更加自信的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呈现出一种演进的趋势。全球环境话语通过确定威胁、提供蓝图、定义行为期望、建构联合国在全球环境事务中的相应身份等方式,推动联合国在全球环境治理机制建构上不断进步,使其有关全球环境协作与治理事务的机构不断健全、原则不断深化、程序不断开放和系统化,从而在总体上被不断地改进和加强。反之,全球环境话语也受到联合国全球环境治理机制的影响。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通过发动和组织有关全球环境问题或事务的大讨论、设立讨论议题进而转变环境思考范式、推进环境教育等方式,促进了全球环境话语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全球环境话语与联合国全球环境治理机制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两者可以相互建构、协同演进。并且,这种相互建构关系将受到环境灾害及其所形成的问题情境、跨越边界的行为体角色、多样化的规则等主要变量的影响。在这些变量中,环境灾害及其所形成的问题情境成为驱动两者相互建构的首要背景参量;政治家、专家、企业家、活动家等可以穿越边界的行为体角色积极充当了这种建构关系的施动者;指导性、指令性与承诺性3种规则成为贯通两者相互建构关系的中介要素。两者间的相互建构进程则可以被分为政治、科学、经济与社会3个不同层面。就政治过程而言,施动者们需要围绕如何塑造全球环境危机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治理权威而持续努力;在科学过程上,施动者们则需进一步消除全球环境问题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并力求提供更为充备的知识和更加明确的行动建议;在经济与社会过程中,施动者们则要努力把环境要素变成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环境价值成为2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人类社会的一种自觉追求。总之,本文试图以统计学意义上的量化分析方法对全球环境话语与联合国全球环境治理机制的相互关系所进行的确定,对两者相互作用的形式、内容与性质的描述,尤其是以建构主义视角对其相互建构过程所进行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