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 0 0 9 年第 2 期153 裂变中的世界 韩国电影与社会文化 范小青范小青 本名范伟清,毕业于韩国中央大学尖端映像大学院电影专业。从事媒体工作多年,曾做过电台、电视台主持人,现为电影专栏作家,并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追寻快乐——战后韩国电影与社会文化》李孝仁著 张敏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9 月版定价: 元开宗明义地说,《追寻快乐——战后韩国电影与社会文化》(以下简称《追寻快乐》)是本好书,却不是一本人人都感觉好读的消遣书。这本书,我的书架上并排列有三个版本——韩文版、繁体中文版(香港三联出)和简体版。初次接触该书的韩版原著是三年前,作者李孝仁先生时任韩国国家电影资料院院长,他是韩国电影界著名的左派评论家和电影史学家,写过不少深刻的、有文化研究价值的电影著作。他送了其中几本给我,还特别指着这本《以电影阅读韩国社会文化史》(韩版原书名)说,“可能有点难”。我回家翻阅,果然并非轻松阅读的文字。本书内容就像它的序所言,其写作目的有二:一是通过韩国电影回顾过去的生活,审视现在和将来;二是为了挖掘韩国电影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在这里,电影成了撬起历史的一根杠杆,通过它抵达历史层面,再转身结合现实社会展开讨论,因与果、时间与变迁在此似乎得到了一次奇妙、精辟的梳理。本书的切入点和写作方式与市面上常见的电影史类书籍大相径庭。作者整合、运用了“快乐、近代、强迫、女人”四个概念来“看”韩国电影——看韩国人如何制造电影,又怎样接受电影;既分析电影作者,又解读电影观众。这四个概念的衍生体虽然严肃、深刻,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香艳的诱惑,一如韩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氛围,这一时期的韩国电影因为内容香艳而常被统称为“erotic movie”年代。这些概念不仅可以概括韩国战后由远及近贯穿着的一种电影情绪,更能梳理出韩民族现代大众审美养成的过程及起因,甚至还可追本溯源地理解白衣民族几千年特有的“恨文化”历史——这一韩民族审美情趣的独特表达及解释。由于朝鲜历史上一直处于弱势,被压抑的无法圆满的国民情绪积累多年便产生了“恨文化”,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憾”的表达,是沉淀在自己内心的情感,并没有具体的怨恨对象。韩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崔吉城教授认为,这种“恨”是对未能实现的梦想的憧憬。浅显地看,这一“恨”似乎也可以用来概括我们有印象的韩影韩风——近十年来韩国电影所带给中国观众的一种表象体验,“快乐的情绪,近代的情感,强迫之美和女性角色的突出、特别”。虽然,这一解说视角多少烙有男性为主的观影特征,但追究其客观原因,除了本书作者为男性外,不可否认地还和韩国电影史的“性别”书写习惯密不可分。及此,我们对作者在扉页上的题字也就豁然开朗了——“那个女人是韩国,那个女人的女儿就是韩国电影”。在男性的视野中,女人是欲望缠身的主体,而女儿便是揭示、破坏其欲望,使其痛苦、令其反省、给其惩罚的所在。在社会的巨大变迁中,短暂的快乐,逆反的强迫,离奇的欲望,这些真真假假、形形色色的社会文化形态都经由影像提炼、反映、记录,虽然我们不太了解20 世纪二三十年前我们邻邦的那些旧影像,但通过李孝仁先生的文字穿针引线、牵补缝合,我们多少对韩国的社会历史、大众电影文化走向会有脉络性的大致掌握。就像书中第64 页写道,“所谓韩国社会的变化,指的是韩国人的变化,韩国人看待世界的态度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