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最新岭南中药.doc

格式:doc   大小:683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最新岭南中药.doc

上传人:sunny 2022/2/27 文件大小:68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最新岭南中药.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岭南中药
七叶一枝花:
别名:华重楼、七叶楼、铁灯台、草河车 、蚤休、重楼、金盘托荔枝、草河车。
性味:苦、凉。小毒。
归经:归心经、肝经、肺经、胃经、大肠经。
功能:败毒抗癌、消肿止痛、清热定惊、镇咳平喘。
主处。
海金沙:
别名 铁蜈蚣、金砂截、罗网藤、铁线藤、蛤唤藤、左转藤。
性味: 性寒,味甘。 归膀胱,小肠经
功用: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主治:热淋、砂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
大青叶: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温病热盛烦渴,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肠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黄疸,痢疾,喉痹,口疮,痈疽肿毒。
热毒发斑、丹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疮痈肿毒等症。痰热郁肺、咯痰黄稠;尤常用于流行性乙性脑炎,既可单味应用于预防,又可配合柴胡、银花、连翘、板蓝根、玄参、生地等,能清解气分、营分的热毒,可用治各种乙脑,而以偏热型较为适宜
木棉花:
性味:淡、涩,平。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泄泻,痢疾,血崩,疮毒。常用量5~10克
五爪龙:
气味:酸、苦、寒、无毒。
归经:心;肝;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尿。
主治:咽喉肿痛、疖肿、痈疽、疔疮、痢疾、尿血、白浊、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两;研末、浸酒或捣汁。 外用:捣敷。
水翁花:
味苦;微甘;性凉。肺;脾;胃经
功用:祛风;解表;消食。
主治:清热解毒;祛暑生津;消滞利湿
内服:煎汤,15-30g;泡水代茶;或煮粥
宽筋藤:
性味苦,凉。归肝、脾经。
功用: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风湿骨痛,筋络拘挛,骨折,跌打损伤。
用量10~15克。
溪黄草:
甘苦,凉
功用: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清肝利胆,退黄祛湿,凉血散瘀。治急性肝炎,跌打瘀肿。"
主治: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癃闭,跌打瘀肿。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
岗梅根:
性味:苦、甘、凉,
功用:能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为岭南地区****用中药,也是凉茶的主要成分
主治:用于感冒,高热烦渴,扁桃体炎,咽喉炎,气管炎,百日咳,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野蕈、***中毒。为凉茶主要原料;叶外用治跌打损伤,痈疖肿毒。
扁豆花:
性味:平;甘淡;无毒
归经:脾;胃;大肠经
功能:解暑化湿,和中健脾。
主治:夏伤暑湿,发热,泄泻,痢疾,赤白带下,跌打伤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研末;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土茯苓:
性味:甘淡,平
功能:解毒,除湿,利关节.
主治: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疗疮,痈肿,瘰疬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两。外用:研末调敷。
肝肾阴亏者慎服
土牛膝:
性味归经:苦酸,平
成效:活血散瘀,祛湿利尿,清热解毒。
主治:淋病,尿血,妇女经闭,症瘕,风湿夫节痛,脚气,水肿,痢疾,疟疾,白喉,痈肿,跌打损伤。
布渣叶:
别名: 蓑衣子、破布叶、麻布叶、烂布渣、布包木、破布树、薢宝叶、火布麻、山茶叶
功能主治:清热消滞,利湿退黄,化痰。
主治:用于感冒,中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湿热食滞之脘腹痛,食少泄泻,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15~30g;亦可配作凉茶用
南蛇藤:
功用:祛风除湿;通经止痛;活血解毒。
主治:风湿关节痛;四肢麻木,瘫痪;头痛;牙痛;疝气;痛经;闭经;小儿惊风;跌打扭伤;痢疾;痧症;带状疱疹。疮疡疖肿;疱疹;湿疹;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人参叶: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经。
功能:补气,益肺,祛暑,生津。
主治:气虚咳嗽,暑热烦躁,津伤口渴,头目不清,四肢倦乏。
用法用量: 3~9g。
注意:不宜与黎芦同用。
救必应: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肺;肝;大肠经。[1]
成效:清热解毒;利湿;止痛。
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胃痛;署湿泄泻;黄疸;痢疾;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湿疹;疮疖。[1]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熬膏涂。
素馨花:
性味归经:苦,平。
功能:行气调经止痛,清热散结。
主治:用于胃痛,肝炎,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口腔炎,皮肤瘙痒,睾丸炎,乳腺炎,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 ~1两。
雷公藤:
别名:黄藤、黄腊藤、菜虫药、红药、水莽草,
味味:苦、辛,性凉,大毒。归肝、肾经。
成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肿止痛、解毒杀虫。
主治:湿热结节、癌瘤积毒,临床上用其治疗麻风反响、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药理研究也说明其有抗肿瘤、抗炎等作用。但其有大毒,应须谨慎。
穿心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