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历史类型学”Ⅱ
这是日尔蒙斯基提出的观点。他对各民族的文学现象中出现相同现象的原因,抱有独到的解释,提出了两个互相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的原因:一是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二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由于各民族在同一历史时期发展个别文学时具有相同的社会关系,因而产生历史——类型学的类似”。针对着后一方面的现象,他提出“历史类型学”这样一个新的观点。
“世界文学”Ⅱ
“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中常见的一个术语。对这个术语一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歌德提出的看法。他的本意是希望有一天各国文学将“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而每一个国家都将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奏中演奏自己的声部。“世界文学”的第二个含义是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和作品。还有不少批评家把“世界文学”看作各国文学的总和,不管这些文学是否具有世界地位和不朽性。这是对这一术语的第三种理解。
“总体文学”Ⅱ
“总体文学”的原意是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实际是文学理论的别称。在这个意义上,它显然与“比较文学”有区别,因为比较文学虽然十分重视文学理论,但它的范围却远远大于文学理论的研究。况且,总体文学并没有规定一种比较的研究方法,而比较文学不仅把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且始终强调自觉的比较意识,因此,二者不可能混同。
比较文学Ⅱ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可比性Ⅱ(Ⅱ)
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关系到这一学科能不能建立、能不能生存的大问题。所谓可比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跨界限的文学现象为什么是可比的?怎样来发掘它们的可比性?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即事实联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是可比性的客观基础。
民族文学Ⅱ
民族文学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为什么说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Ⅲ
1、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人们的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分不开的。
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界限与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当人们对文学的认识还局限在民族的界限时,比较文学便不可能产生。只有到了人们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学看成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的时候,比较文学才可能产生。这种文学观念上的全球意识使比较文学的产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比较文学本身也在20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它不仅要求跨越民族界限来进行文学研究,而且要求跨越地域的界限、文化系统的界限,甚至跨越学科的界限,用宏观的眼光,从国际的角度来进行文学研究,更全面地因而也是更科学地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
2、其次,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有文化交流,才有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有文化交流,才能提供比较研究的参照系;有文化交流,才能诱发比较研究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