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传播.doc

格式:doc   大小:10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传播.doc

上传人:ohghkyj834 2016/11/1 文件大小:1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传播.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传播摘要:恩施土家族有一种戏叫傩堂戏,表演者通常头上戴傩面具、身上着法衣进行表演。傩堂戏起源于远古时土家族对祖先的祭祀,恩施土家族至今还保持着各式各样的生命礼仪面具,这些面具被用作沟通、或者娱乐神灵,以及驱逐鬼邪的工具,以此面具完成各种生命礼仪的仪式。关键词:土家族;傩戏;传播作者简介:熊琼(1985-),女,湖北恩施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1土家族地区是我国目前保存傩戏最丰富、最完整的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傩文化的代表,研究中国傩文化不可不研究土家族傩文化。目前,全国19个省市保存有傩文化,包括傩仪、傩舞、傩戏、傩技及傩面具、傩俗。各地的傩文化表现形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的傩文化大体属于“社傩”,是3000年前周代“社祭”的演变。当时是为了酬谢“农业神”,庆祝丰收,也是自娱自乐的活动,丰富了后来傩文化的成分。长江沿岸一带的傩文化大体属于“族傩”,是为了保佑家族兴旺进行的祭祀活动,如安徽贵池、江西婺源及南丰等地的傩祭、傩戏、傩舞。“愿傩”或“教傩”,是一家一户为求子、治病、冲寿、2过关等愿望而举行的傩事活动,不受节日限制,由巫师组成傩坛班演出,主要分布在我国湘、鄂、黔等省份。傩面具各地的叫法不一,最早称为跳神面具。用于祈福禳灾为目的的宗教活动中神职人员在跳神活动中佩戴各类面具,借助它的法器,跳跃,舞蹈,显示神的威力,驱除病灾、邪魔,来祈求人寿年丰。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等信仰萨满教的民族称之为萨满面具;四川、甘肃的白马藏族称之为跳曹盖面具、“咒偶”(十二相)面具;贵州、湖南、四川、湖北、云南称之为傩堂面具、端公面具等,统而称之为傩面具。恩施土家族有一种戏叫傩堂戏,表演者通常头上戴傩面具、身上着法衣进行表演。傩堂戏起源于远古时土家族对祖先的祭祀,傩堂戏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都要佩傩面具,傩面具的原料一般是杨木和柳木,由于杨木不容易开裂而且比较轻,土家族认为可以避邪。傩面具在傩堂戏中不仅仅是戏剧人物造型的表现形式。作为傩戏表演中必不可少的傩面具,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造型繁多,色彩艳丽,每一个独傩面具都代表一个角色,都隐含着一个故事,或是神话传说,或是英雄事迹。以其多元性和无可比拟的原生态及次生态,展现了中国本元文化的神韵。在土家族人们心目中,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佩戴傩面具后就成连接阴界与阳界的一道桥梁变成了神灵的化身,也是连接生死的重要工具,傩面具也蕴含着土家族对于人类进化的思考。土家族人民认为人由猿进化而来,并经历了三个进化过程,单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土家族有句古话"变人不像人,变得像野兽,猴子的脸面,老鼠的牙齿、鼻子剪刀3样,下巴鸡蛋圆。”真因如此,先民把傩面具雕刻成前额凸出鼻子长、鼻梁直、嘴巴小、无牙齿。反映出傩面具单纯、天真、怪诞的艺术风格。一、傩面具的起源想要了解傩面具,必须先了解傩。傩是古代源于宫廷和民间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的文化现象。傩面具则是傩戏表演必须佩戴的道具,在《后汉书?仪礼志》中有“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的记载。“黄金四目”指的就是早期傩面具。这也是最早关于傩面具的文字记载。“桂林人以木刻人面,穷几工巧,一枚或值万钱”这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提到的面具,陆游也曾在他的诗中提到“下桂府进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