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中国式“在路上”.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式“在路上”.doc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2014/10/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式“在路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式“在路上”
如果说“小时代”是风卷云涌的“大时代”过去之后的梦想天堂,那么《后会无期》的“人在旅途”又意味着什么样的精神之旅呢?

作者: 张慧瑜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来源:南风窗日期:2014-08-22 浏览:2883 收藏
近期,“郭韩大战”成为电影娱乐界的热门话题。郭敬明的《小时代3:刺金时代》于7月中旬登陆暑期档不久,韩寒的“公路片”《后会无期》也接连上映,两个纵横文学市场十余年的“80 后”作家,又掀起电影市场的波澜。相比张艺谋、冯小刚等“老”一代明星导演,郭敬明、韩寒显得无所畏惧,因为一种新的电影文化、电影市场已然形成, 20岁上下的都市青年人成为影院消费的绝对主力军。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与文学共享同一个消费对象,这也是近些年网络游戏、网络文学与影视剧等文化娱乐产业密切互动和业界整合的重要前提。“郭韩”联袂挺进电影圈的意义还不仅仅是推高国产电影的票房,而是他们两个看似南辕北辙又不无联系的文化表达却应和了当下年轻一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路上”的文化想象
如果说“小时代”是风卷云涌的“大时代”过去之后的梦想天堂,那么《后会无期》的“人在旅途”又意味着什么样的精神之旅呢?
与《小时代》瞄准中国经济崛起的核心地带浦东陆家嘴不同,《后会无期》选择了一个偏远荒凉、人人都想逃离的荒岛东极岛作为空间隐喻。这本来是一个被现代化所抛弃的空间,可经过3个小镇青年的“西天取经”,最终变成了旅行者的文化天堂,一个丽江式的小资旅游目的地。这种从人迹罕至的荒岛到人人趋之若鹜的良田美景或许是解读这部电影的关键所在,也显示了韩寒这一不畏“王权富贵”、不怕“戒律清规”的取经人“变废为宝”的神奇能力。离家出走、远走他乡也是现代个人主义的原型故事和现代人的宿命,意味着逃离原社会(故乡、家庭)的禁锢经过一系列社会、江湖的历练最终实现人生的成长,这种去远方跋涉、探险的行为又与近代以来西方探究未知、殖民他者的想象有关,就像《后会无期》中摩托车手阿吕所讲述的“旅行者号”卫星冲出太阳系的故事。不过,韩寒的《后会无期》与其说是这种正面讲述浮士德式的开疆扩土的伟业,不如说更借重于上世纪60年代对“在路上”的“垮掉的一代”的文化想象。
《后会无期》就像韩寒的自叙传,他从高中退学到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从职业赛车手到成为批评“体制”的公共知识分子都转化为电影里的喃喃自语,剧中的3个角色马浩汉、江河、胡生也是韩寒这一离经叛道者的自我表征。影片的英文名字是“The Continent”(大陆),这部电影也是从最东部的东极岛横穿中国大陆抵达西部边陲的旅途。相比《小时代》对大城市、奢华酒会、欧洲旅行、高档名牌的迷恋,《后会无期》呈现了一幅并不发达的内陆中国的景观,从东极岛开始,马浩汉们来到混乱的片场、破败的小旅店、偏僻的加油站、小镇上的台球室以及一望无垠的荒漠。
在这个过程中主角们遇到3个女人、一个旅行者和一条狗,每一次相遇都充满了人生的反讽。跑龙套的群众演员周沫穿着民国旗袍和学生装,给他们讲述个人背井离乡、出人头地的成功学;朝思暮想的女友陈莺莺亲口告诉马浩汉,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父亲不是落难英雄,而是虚伪的背叛者;文艺气质实足的江河老师谆谆教导失足女青年,而***女苏米却用“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来回应;旅行者阿吕在讲完一通为了亡妻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