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最新蛟龙号.doc

格式:doc   大小:12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最新蛟龙号.doc

上传人:lu2yuwb 2022/3/15 文件大小:1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最新蛟龙号.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蛟龙号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潜水艇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也是863方案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设计深度为7000米。2022年5月至7月,蛟龙号在南中国海中进行了屡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到达了3中的传播效果不理想,而 海水密度大小不同,温度上下不同,海底回波条件也不同,加上母船和深潜器上的噪音,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有效提取信号难上加难。
4 设计原理
外壳是国产的,是钛合金做的,呈鸡蛋形状的。,国外产的是四个螺旋桨的其中两个,国外产的是左右两个绿色的,比拟大,国产的是上下两个发动机,颜色是黑色的,比拟小,这四个发动机的耗能都是极小的,国外产的推力大,耗能小,国产的相比之下较弱,灯全是国产的,其中有LED、HIM、HID灯,当潜海时,只翻开5个,剩下五个是备用的,机械手有“黄鼠狼〞能力,如果被水草缠上了,可以自动别离!遇到紧急情况,一旦出现断电,压载会自动抛掉;蛟龙号还有480公斤的水银,抛掉后所产生的浮力可以到海面;“蛟龙〞号背部还有9000米长的浮标揽〔国产〕,出现情况会弹射到海面,母船会把蛟龙号拉上……
5 背后故事
  圆满完成7000米海试任务的“蛟龙〞号从哪里诞生?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技术团队?它的成功需要克服哪些技术难题?适逢“蛟龙〞号载誉归来之际,新华社记者走近“蛟龙〞号总体设计和集成的责任单位及总设计师单位——位于太湖之滨无锡市的中船重工702所,探寻“蛟龙〞背后的故事。
  中国“蛟龙〞号,无锡702所造
  美丽的太湖之滨,坐落着“蛟龙〞号的设计生产单位——中船重工702所。
  “十年磨砺闯海沟,四度探海成正果。〞步入702所大门,眼前红色横幅上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蔡大明介绍,听到海试成功的消息,整个研究所沸腾了,很多人流下了泪水,“20年的梦想和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1951年建立,1965年总部搬至无锡的702所主要从事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的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及振动等相关技术的研究,以及高性能船舶与水下工程的研究设计与开发。为向海洋强国梦想迈进,上世纪90年代,在成功研制载人潜水器、有缆水下机器人和无缆水下机器人后,研究所老一代科学家们提出了设计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方案。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研究工作未能启动。
  2002年6月,科技部正式把7000米载人潜水器列为国家863方案重大专项。在科技部、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下和中国大洋协会的具体组织下,作为载人潜水器总师单位,702所联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负责潜水器本体研制任务,同时承当总装与集成、潜航员培训等工作。
  十年来,以702所为主的国内100多家科研单位,从无到有,在很多深海设备、加工工艺国内外处于空白的情况下,打造出了在海洋深处潜行自如的“蛟龙〞号。
  “蛟龙〞身后有支“龙之队〞
  从总体方案设计,到潜水器的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到总装联调和水池实验,以及最后的海试……“蛟龙〞号是一条完全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中国龙〞,而这些都得归功于它身后有支“龙之队〞。
  “蛟龙〞号正式立项时,被誉为“中国深潜领路人〞的徐芑南已退休。接到担任总设计师的邀请,尽管身体不好,但徐老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刚从“蛟龙〞号陆上基地保障中心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