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是人类与自然互相作用的结果。( 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二. 地质灾害的类型: ( 1 )由地质作用引起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 2 )仅限于以岩石圈自然地质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自然灾害 1. 按空间分布状况划分: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 2. 按灾害的成因分: 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及复合动力型 3. 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划分: 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有哪些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和泥石流冲进乡村、城镇,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和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三、地质灾害的分级地质灾害分级反应了地质灾害的规模、活动频次及其对人类与环境的危害程度,地质灾害分级方案有:灾变分级,灾度分级和风险分级灾变分级是对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规模和频次的等级划分灾度分级反应了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程度风险分级是在灾害活动概率分析基础上上核算出来的期望损失的级别划分四.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类型根据评估时间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灾前预评估、灾期跟踪评估和灾后急结评估三种类型。灾前预评估是对一个地区地质灾害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预测性评价,它是制定国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减灾对策预案的基础; 灾期跟踪评估是在灾害发生时对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 它是制定救灾决策和应急抗灾措施的基础;灾后总结评估是指在灾害结束后对灾害损失进行的全面评估,它是决定救灾方案、制定灾后援建计划和防御次生灾害的重要依据。根据评估范围或面积, 可将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和区域评估三类。五.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和防治工程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或灾害风险评价是灾情评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应用。六. 减灾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灾害评估、救灾、灾后恢复与重建、规划与指挥、教育与立法、保险与基金、减灾科学技术等。在减灾系统工程中,监测、预报、防灾、抗灾、灾害评估、救灾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行为过程。七. 地震是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破裂面急速滑动,应变能以弹性波形式突然释放,使岩石圈剧烈震动的地质现象。八. 震级是指距震中 100km 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 A )的对数值。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面以及各类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地震的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及地质构造条件有关。震级高,烈度大;震源深度小,烈度大;震中距近,烈度大;震中烈度最大。一次地震,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可以有若干个。震源:引发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源区。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震中距:地震台到震中的水平距离。横波( S) :剪切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只能在固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