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人人都是艺术家故事还得追溯到 2008 年。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陈洲、张晓静回到了广州, 在艺术家聚居的小洲村租了一座二层旧楼。由于二人在法国接受的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教育―一种反对精英主义, 融通社会的当代艺术精神。怀着理想, 他们拿出了所有积蓄决心创办一个与众不同的“希望美术学院”。当时学生帮忙设计的广告词是:“你想成为傻子么?想就来希望美术学院吧。”“傻子学院”不会对学生设限, 即使是毫无文化基础的底层村民也能获得艺术指导。然而, 这个挑战传统美术教育体制的理想主义实验,终因入不敷出而遗憾收场。 2009 年通过一位到“学院”参观的美国来客, 陈洲和张晓静认识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一名关注社会倡导和性别议题的知名教授。经过几次非正式交流后,陈洲感到,这名教授就像“掀开了一个盖子”,一些东西像啤酒泡沫一样流了出去。教授还把自己的弟子―该系副教授柯倩婷引荐给了他们。在和柯倩婷一起去深圳访问了部分“奥美定”整形事件受害者后,陈洲和张晓静强烈地感到必须为改变社会的性别意识做点什么。通常, 艺术家都是安静的观察者和思考者, 擅长用艺术语言表达议题。而学者则专注于案头研究。在当下,“出位”的文字往往容易受到扼杀, 而艺术却可以“打擦边球”―不直白,看不懂,反而能引起观众思考。对女性主义行动社群而言,也急需探索一条可以连接大众的新路。就这样, 女性主义研究者遇到了年轻的艺术家, 各自从专长出发, 开始碰撞出火花。 2 2011 年3月8日, 陈洲和张晓静在广州市磨碟沙大街 118 号的文化创意艺术区内举行了一场名为“十位女性的声?鸣”的展览。这场展览的独特之处便在于, 参展的十位女性都不是专业的艺术家。从大学教师、在校学生,到媒体编辑、公司白领,形形色色的社会身份打破了行业常规。艺术家不再成为一个少数精英独占的身份资源。而后, 在内地关注性别议题的艺术家也逐渐多了起来。 2012 年, 行为艺术“大姐”肖鲁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女权主义艺术展。事后, 她挥师南下与艾晓明、陈洲等进行交流。正是在肖鲁的分享会上, 张晓静认识了敢想敢做的郑楚然。那时的郑楚然刚刚因为一场“占领男厕”的行为艺术在微博上被炒得沸沸扬扬。跑来学习的她, 意外地被广美老师张晓静邀请去给艺术生们“上一课”。毫无底气的郑楚然没有想到,台下科班出身的同龄人并不介意她的背景, 大家更关注的还是社会问题本身。这一点, 正是张晓静希望传递的。“中国的艺术家大多只局限在专业的小圈子里,只和市场发生关系, 缺乏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问题和平民的艺术家, 在这个圈子里是被边缘化的。”张晓静感慨地说。而陈洲则使用了“堕落”、“变质”、“浮华”等分量更重的词来形容国内的艺术氛围, 并试图与它划清界限。相比起专业人士,他更愿意与郑楚然这样的年轻人交流。今年初, 陈洲和张晓静原本计划继续推出第二届“非艺术家女性展”。为此,郑楚然还精心准备了一副泡沫雕塑作品《阴齿》,以苹果、阴部、隐藏但锋利的钢齿表现一种妇女主动性的抗争:当我的权利被侵害时,我将会并且我有能力对侵权者作出致命的还击。无奈的是,在开幕当天,展 3 览即被叫停。几个月后,媒体曝光了令人震惊的“校长开房”事件。短短 20 天内至少有8 起校园内猥亵性侵幼女案被陆续曝光。陈洲感到无法再沉默下去。 5月 29日, 儿童节前夜, 这对夫妇联合几家公益机构和热心人士在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