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文档名称:

麻醉学之全身麻醉 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5,966KB   页数:5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麻醉学之全身麻醉 ppt课件.ppt

上传人:na2021 2022/4/13 文件大小:5.8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麻醉学之全身麻醉 ppt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全身麻醉
梁 斌
*
前 言
麻醉原意是感觉丧失,即指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来消除手术时的疼痛。
麻醉(Anesthesia):是由药物或其它方法
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周围
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
的)麻醉性镇痛药

是指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解除或减轻疼痛,并能消除因疼痛而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药物。
(临床中常称为阿片类药)
阿片类药:原意专指天然的阿片生物碱及半合成
的衍生物。
阿片样物质:指能与阿片受体结合并能引起激动
效应的天然或合成的物质。
*
(四)麻醉性镇痛药

吗啡(欣快感,成瘾性)
芬太尼
舒芬太尼(高选择性µ受体激动剂)
瑞芬太尼(超短效)
*
二、全身麻醉的实施
全身麻醉过程分为

麻醉诱导
三个阶段 麻醉维持
麻醉苏醒
*
(一)全身麻醉诱导
全身麻醉诱导
指患者接受全麻药后,由清醒状态到神志消失,并进入全麻状态后进行气管内插管,这一阶段称为全麻诱导期。
强调:备好麻醉机、插管用具及吸引器,
开放静脉和胃肠减压,
测定血压和心率的基础值,
监测ECG和SpO2。
*
(一)全身麻醉诱导

开放点滴法(仅偶尔用于小儿)
面罩吸入诱导法

最常用;较迅速,舒适,无污染
给氧去氮→给药→人工/控制呼吸→插管

现在都主张采用
提高效果
减少药量、副作用及对生理的影响
*
*
*
*
*
(二)全身麻醉维持
全身麻醉维持
从患者意识消失到手术或检查结束或基本结束,停止追加全身麻醉药的这段时期。
主要任务
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手术的要求;
加强对病人的管理和调控,保证循环和呼吸等生理功能的稳定。
*
(二)全身麻醉维持

经呼吸道吸入一定浓度的吸入麻醉药,以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难以单独维持麻醉:N2O-O2-挥发性麻醉药
加用肌松药
专用蒸发器
可连续监测药物浓度
*
(二)全身麻醉维持

全麻诱导后经静脉给药维持适当麻醉深度的方法。
给药方法:单次、分次、连续注入、靶控
靶浓度控制输注法 (TCI):简称靶控输注法
TCI实际上仅限短效且无蓄积者
除KTE外都属于催眠药,缺乏良好镇痛作用
单一静脉全麻药仅适用于诱导及短小手术
复杂长时间者,常选复合全身麻醉
*
(二)全身麻醉维持

指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全麻药复合应用,彼此取长补短,以达到最佳临床麻醉效果。
根据给药途径,大致可分为:
①全静脉复合麻醉/全凭静脉麻醉(TIVA)
②静-吸复合麻醉
*
(二)全身麻醉维持
全静脉复合麻醉/全凭静脉麻醉(TIVA)
指在静脉麻醉诱导后,采用多种短效静脉麻醉药复合应用维持麻醉。
需麻醉性镇痛药、肌松药
诱导快、操作简便、无环境污染
若用药适时、适量,可平稳,并恢复较快
麻醉体征与麻醉分期难以辨别
麻醉过浅,术中知晓
*
(二)全身麻醉维持
静-吸复合麻醉
在静脉麻醉基础上,持续或间断吸入低浓度的挥发性麻醉药。
维持麻醉深度相对稳定
减少吸入及静脉麻醉药用量
麻醉后迅速苏醒
适应范围广
麻醉操作和管理较容易
较少发生麻醉突然变浅
*
(三)全身麻醉深度的判断
麻醉深度的定义:仍有争议
麻醉状态:是多种药理效应和
伤害性刺激并存时的综合结果。
麻醉深度:是指麻醉药物对患者的意识、
感觉、运动、神经反射及
内环境稳定性的影响程度。
判断的基本方法:临床体征的观察
电生理方法:BIS判断镇静程度方面较敏感
*
(三)全身麻醉深度的判断

①乙醚麻醉分期:典型的全身麻醉过程
②复合麻醉技术:带来困难,故而:
以应用的药物对意识、感觉、运动、神经反射及内环境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综合判断
浅麻醉期、手术麻醉期、深麻醉期(P55)
*
(三)全身麻醉深度的判断
2. 麻醉深度测定的电生理方法
脑电双频指数(BIS)
监测意识、应用较广
脑电波处理方法
0~100,数值越大越清醒
控制于40~60(<60术中知晓较少)
较好的反映催眠药对CNS的抑制
镇痛药效应敏感性较差
可受多种麻醉药联合应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