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绵阳市游仙区石马镇初级中学:徐爱东
课题
1 沁园春·雪
课型
日期
三维
目的
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2.感受诗歌中的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3.掌握本词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请几位同学试读这首词。
部分停顿和重音例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和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提示】
抓住朗读环节,通过听读朗读、老师指导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再辅以本词写作背景的介绍,营造一种豪情激荡的课堂气氛。
1.品字词
提问(2):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主要描绘了北国雪景。
点拨:学生可能会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老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各种景象,太广泛,不准确。
提问(3):作者对雪景的描绘,由哪个字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原驰蜡象,欲和天公试比高。”
提问(4):说说“惟余"“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两词分别照应前文的“雪飘”“冰封"。“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那么写出了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提问(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活力勃勃、灵动活泼。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来源:]
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此在他心中,大自然也活力勃勃.
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开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表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提问(6):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三句的意境。
明确:虚景.“须"字说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晴朗、娇艳、多姿多彩。描绘: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2.品画面
提问(7):默读上阕,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词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描绘:北方的中国,一望无垠,洁白的冰雪,像是厚厚的地毯,覆盖着千里大地,雪花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飘向万里江山。宏伟的长城,里里外外,也因这一场大雪,,也像是一下子停顿了咆哮。远方的山脉,放眼望去,起起伏伏,像是一条欢快的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