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文档名称:

传导通路修改.ppt

格式:ppt   大小:2,095KB   页数:4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传导通路修改.ppt

上传人:小落意心冢 2022/4/21 文件大小:2.0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传导通路修改.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传导通路修改
概述:
1、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刺激→神经冲动→
传入神经→中枢→大脑皮质→产生感觉
2、大脑皮质(整合感觉信息)→传出纤维→
脑干→脊髓的运动神经元→躯体和内脏
效应 器→引起效应运动
因此在神经系统内
躯体运动传导通路包括
锥体外系
(一)锥体系(pyramidal system)
上运动神经元包括:
●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巨型锥体细
胞(Betz细胞)及其它类型的锥体细胞
●  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
这些神经元的轴突构成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包括
皮质核束
1、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
的锥体细胞轴突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外侧部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
75-90%交叉
至对侧下行形成
小部分不交叉
下行至脊髓
经白质前连合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合称皮质脊髓束)
对侧
脊髓前角C
躯干、四肢骨骼肌运动
一部分纤维不交叉
同侧脊髓前角C
躯干肌
皮质核束(corticonuclear tract)
动眼N核、滑车N核、展N核、三叉N运动核、面N运动核上部、疑核、副N脊髓核
中央前回下部锥体细胞轴突
内囊膝
大脑脚底3/5内侧部
双侧脑N运动N核
(小部分交叉至对侧)
大部分止于
面N核(支配面下部肌的细胞群)、舌下N核
锥体系的任何部位损伤均可引起其支配区随意运动障碍引起瘫痪
瘫痪可分为两类; ●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损伤部位
锥体细胞及其轴突(锥体束)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以上的锥体系)
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细胞
及脑神经、脊神经(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以下的锥体系)
肌张力
增高
降低
深反射
亢进
下降
浅反射
减弱或消失
消失
病理反射:如
(Babinski征)
出现
不出现
瘫痪特点
痉挛性瘫痪(硬瘫)
迟缓性瘫痪(软瘫)
肌萎缩
早期萎缩不明显
肌出现萎缩
病例
脑溢血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下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
(二)   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 system)
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
包括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锥体外系的 红核脊髓束 脑神经运动核
纤维最后经 网状脊髓束 脊髓前角细胞
1、在人类主要是协调锥体系运动
功能 2、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运动、
维持体态姿势和****惯性运动
锥体系发起运动,锥体外系维持****惯性运动
传导通路小结
● 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2、躯干和四肢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
导通路
●3、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路径
●4、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