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唐璜》中拜伦形象浅析.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唐璜》中拜伦形象浅析.doc

上传人:袭人 2022/5/1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璜》中拜伦形象浅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唐璜》中拜伦形象浅析
刘海刚 [摘要]《唐璜》是诗人拜伦创作的艺术精品,其主人公唐璜形象的塑造,为其达到创作的巅峰具有非凡的意义。唐璜的成功,融汇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甚至心血,而我们看到的永恒形象,更多地表现出双重身份,这两种形妙地拉在了一起,纵观时代风云,我们能够找到契合点,更能够理解冷眼旁观的拜伦,通过唐璜的行为,实现自己对时代的认识。
1790~1820年的30年,正是欧洲以及英国政治上极为动荡的时期。法国大革命爆发,引起整个欧洲的鼎沸;拿破仑纵横欧洲大陆,英国组织势力反扑,战争导致欧洲的许多国家内政不稳。政治上阴云密布,激荡着诗人心中的愤怒,拜伦在文字上作战,让唐璜参加了战争,奋不顾身,勇往直前。面对一些权贵,拜伦毫不留情地给予打击,他重点打击三类人:卡色瑞大臣、惠灵吞武将、骚塞等“湖畔派”诗人。唐璜面对苏丹王妃强权之下的性欲要求,能够坚决拒绝,没有丝毫畏惧。封建专制的暴虐和社会道德的虚伪深入到欧洲社会的每个角落。从英国走出来的拜伦,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作品中的唐璜自从走出家乡西班牙,又先后到了希腊、土耳其、俄载了欧洲社会的概貌。海盗称霸的希腊岛屿、土耳其禁围、俄罗斯宫廷混乱及英国上流社会的黑暗,通过唐璜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世界,也是拜伦经历的社会,即他所批判的社会。唐璜在流血、战争、兼并充斥的社会里挣扎,面对赤裸裸的欺诈、出卖、抢劫,无力改变。拜伦用无声的战争,剥下社会的画皮,残暴的君主专制、猖獗的商业资本、罪恶的奴隶买卖呈现在人们眼前。唐璜所处之境,正是拜伦感知的世界,只是唐璜演绎了拜伦的时代,拜伦表露了自己的思想。在世纪之交的欧洲大陆,封建贵族逐步走向没落,而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个风云突变的时代,唐璜成为每个青年的肖像画,拜伦批判之笔正是他们思想的反映,这也是《唐璜》的可贵之处。于是,行动的唐璜与发议论的拜伦两者合二为一。想象中的唐璜,加上拜伦闪光的思想,更本真地理想化了诗人自我的世界。

二、身世背景

唐璜带有拜伦自己的影子,被拜伦称为自己的老友加以传颂。唐璜生于美丽的塞维尔,父亲唐?约瑟是纯粹的西班牙贵族,母亲唐娜?伊内兹博学多才远近驰名,品德高尚无人能及,几乎十全十美。可是唐?约瑟难改风流天性,在外面采摘野果,引得夫妻双方争吵不断,战争升级,感情因此不和。年幼的唐璜失去了父亲,独母教养独子,小时候的唐璜时而受到母亲的娇惯、溺爱,时而又受到严格的教育。在这样的家庭里,唐璜由一个6岁的调皮孩子成长为12岁的安静美少年。拜伦出生于英国伦敦的贵族家庭,父亲生活放荡、挥霍无度,因为躲债逃往法国。在拜伦两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则因为婚姻的不幸,变得暴躁、神经质和喜怒无常,迁怒于独子身上,时而无比溺爱,时而咆哮吵闹、苛责凌辱,甚至骂他“小瘸鬼”。家庭温暖的缺失,使拜伦无论是成长还是创作,都有着复杂的色彩。
唐璜与拜伦同是幼年丧父,独母教独子,彼此心灵上有相通之处。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恋母情结”。拜伦用细高、清秀而结实形容16岁的翩翩少年唐璜,倾注了自己的喜爱之情。而拜伦自幼跌足,为人十分自卑。但他用笔刻画了心中理想的美男子形象,其间又不乏自己的身影。徐葆耕这样形容拜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