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寂寥的“非遗”谁来传承
陈 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一种蕴含着民族特质内涵的活态文化,正逐渐失去滋养它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土壤。资金短缺、后继无人、创新能力差、政府支持力度小、社会认知度低、非遗项心投入学习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加之市场占有率小,社会认同度低,都造成了目前漆艺传人“断档”的状况。
据尹利萍介绍,目前包括退休人员在内的高级技师和工艺大师,还在“坚守阵地”的也就40多个人。“他们中的很多人,20多年都没招过徒弟了。”
后继乏人,是当前绝大多数传统工艺都不得不面临的发展难题。非遗保护专家、成都民俗研究会副会长张世英认为,第二届非遗节的举办,让包括漆艺在内的很多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了民众更多的认知,创造了非遗保护更为良好的大环境,但是许多非遗项目自身“造血”功能比较差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政府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从资金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传统技艺传承人进行长远规划,为传承人培养机制的建立提供有效保障。”
6月11日,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全国非遗保护、古籍保护暨文博事业杰出人物表彰、颁证、授牌电视电话会议四川分会场会议在成都召开。省文化厅教育科技处处长、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任丘在会上透露,国家财政部、文化部正在拟定为非遗传承人保护提供资金保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补贴最低标准为8000元人民币。
“这样的国家补贴虽然不多,但是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尹利萍说,“这是国家对我们这些传承人予以的肯定和支持,也是一种保护的形式。如果这样的鼓励措施再多一些,再有力一些,应该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并投身到非遗项目的学习和继承中去。”
蜀绣:“他山之石”的借鉴意义
传统必须适应现代,并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当中,才能焕发生机。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打破藩篱,以开放的姿态求新求变。
作为第二届非遗节分会场之一的郫县安靖镇,凭借非遗节的举办,大大提升了知名度。在7天的“绣天下”国际刺绣艺术节上,极具文化特色的蜀绣广场、蜀绣艺术馆,极宫四川民俗特色的抛绣球、吼山歌等活动,吸引游客达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0万
元。在今后几年,安靖镇将打造为“蜀绣风情小镇”,成为蜀绣工艺展示的窗口和示范基地。
非遗保护专家张世英认为,这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为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了一个范例。“但是,蜀绣与同属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相比,在发展上的差距还很大,苏绣的经验值得借鉴。”
由于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注重快速接轨市场、走向市场,苏绣已成为一个拥有“10万绣娘”、年产值10亿元、在全国拥有300多家经销点的庞大产业,并形成了系统的创作、绣制、营销专业分工的产业链。张世英说,蜀绣的发展也应该如此,除了走精品化路线之外,还应该与大众接轨,让产品走入更多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植根于生活当中,是离不开民众的积极参与的。传统手工艺只有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6月9日下午,文殊坊麻将与茶文化博览馆举行了一场“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应用主题交流会”,非遗传承人、现代设计师、学者和企业家会聚一堂,进行了一次发展传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