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尴尬背后的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尴尬背后的思考.doc

上传人:琪官 2022/5/13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尴尬背后的思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尴尬背后的思考
蔡桂忠 两堂公开课,两位年轻的执教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采用了同样的课堂互动方式,令听课者陷入非常尴尬的局面,结果遭到所有听课人的彻底否定。在一致的唏嘘声中,不妨让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为这段尴尬追根溯源。
尴尬背后的思考
蔡桂忠 两堂公开课,两位年轻的执教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采用了同样的课堂互动方式,令听课者陷入非常尴尬的局面,结果遭到所有听课人的彻底否定。在一致的唏嘘声中,不妨让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为这段尴尬追根溯源。

一、尴尬场面再现

一位刚分配的年轻教师执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从教材的研读、课堂的组织到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无不显示出教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在讲到杨荫榆女士的时候,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拓展,说她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杨绛的外祖母,讲到杨绛又必然谈到钱钟书。教者顺势引导学生谈谈对钱钟书的了解,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名学生回答过后,教者当场请一位听课教师谈谈钱钟书。这位听课者认为此班定有和他同名之人,所以没有响应。随后执教者亲自走到他跟前邀他作答,他这才恍然大悟。这次教学行为令所有听课者大为不快,特别是几位跨学科听课的教师更是心有余悸。如果说这一堂课的提问方式纯属偶然,那在另一所中学里发生的相似情形就不能不算是执教者精心安排的教学步骤了。这位教师讲解的是老舍的《想北平》。在讲到文章的第五小节时,执教者提问:“作者对北平有哪些感情?”几位学生阐述过后,教者话锋一转请一位听课老师作答,弄得听课者莫名其妙。
可想而知,这两节课会遭到什么样的评价――
首先,老教师认为:在提问形式上标新立异并不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这样的提问形式显然是不尊重听课教师,简直是无理取闹!年青人应该谦虚一点,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不要整天花里胡哨、异想天开。
其次,有人做了假想:如果听课的老师不站起来怎么办?如果站起来拒绝回答怎么办?如果听课的老师对所提出的问题不熟悉、不清楚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答案怎么办?这样的互动合理吗?有一定的规则吗?
最后,所有的听课教师一致担心这样的课还有没有人敢去听?

二、寻找尴尬症结

仔细思考,这种偶然出现的尴尬局面背后一定有其必然性。
首先,从执教者设计这一环节的动机来看。年轻的执教者大胆地让听课教师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这不可不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独到创举。细细分析执教者抛出的师生互动问题:“谈谈对钱钟书的了解。”“老舍对北平有哪些感情?”当时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只是浮光掠影,执教者请听课教师来作答的动机就很明显了,无非就是让学生听到更深层次的声音,而这种新鲜特殊的讲解形式怎能不加深学生的印象呢?但执教者与听课教师双方缺乏一种默契,所以形成了尴尬的局面。
其次,从点击互动的对象来看。事后了解到,两位执教者邀请作答的老师都是和他同轨的年轻语文教师,大家一致认为被点击作答的老师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性格属于活泼开朗易沟通型的,由此可以看出教者此举并非随意行为,他事先已经考虑到了互动对象。很显然,执教者希望听课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最后,从听课者的心理来看。听课者把自己的角色还定位在传统的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