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张之洞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张之洞管理的指导思想、厂房选址、招聘员工、管理员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经济思想内容,总结出张之洞的管理思想,及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启示了我们企业改革中指导思想的重要性,贩运,因此原材料的成本不高。张之洞还建设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等基础工业,配套支持兵工厂的发展。另外,湖北枪炮厂建于内陆水道,既不像江南制造总局暴露于海口,在战时容易成为攻击目标,又便于接济其他各省的军需,发展前景好于江南制造总局。湖北枪炮厂建成后,生产能力逐渐超过沪局、津局,最终成为中国最大的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因多次讨论迁建问题,政府没有继续追加投资,时常处于停产状态,无法与湖北枪炮厂进行竞争。
固然,李鸿章建立江南制造总局的时间较早,难以考虑到多重影响因素,但张之洞能够总结前人建设兵工厂的得失,充分考虑了经济因素和国防因素,发展配套的基础工业的思想,是晚清政治家、企业家管理思想上的重大进展。现如今,企业在进行厂房选址或者门店选址时,依然需要考虑地势条件、交通运输方式、是否靠近原材料产地和市场等因素。百年前张之洞的厂房选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军需工业在选址时,除了考虑经济因素外,国防因素也必须重视。若企业附近有煤铁等原材料,在确定符合产品标准后,可以考虑发展配套工业。企业附近存在水路交通便利的条件,既靠近市场又便于原材料的运输,能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或许会出现新的考虑因素,管理者在选址时要与时俱进地进行综合考虑,并认识到企业选址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3以人为本与按需定员是员工招聘的主要依据
张之洞以及其他洋务派官员在建立近代兵工厂及民用企业以后,面临着如何招聘员工问题。张之洞认为要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首先要获得人才。
张之洞确定的用人标准有两个,一是要德行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二是要熟悉西方文化。张之洞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包括尊君忠臣、为政在人等思想,招聘的人才德行符合儒家的传统美德才能为兵工厂所用。因为工厂急需熟习操作机器的员工,所以在招聘员工时,张之洞对曾有出国留学经验者优先考虑录用。他认为“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因此对于国内没有机会出国留学的官员,张之洞设立了仕学馆和教吏馆,教授他们西方技艺。张之洞在选拔人才时,尽力向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标准靠拢。他批评了论资排辈、不思进取的官场陋习,认为在时局危难的时候,用人应当以其是否有真才实学为标准。晚清时兵工厂的技术与管理方面需要洋员的帮助才能顺利进行,张之洞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洋员聘用。首先,他从拥有明显技术优势的国家选聘人才,根据各国所长来选聘人才,最后集合各国的长处转换成中国的优势。张之洞认为德国军事较强而且与中国关系较好,因此向德国聘请军事人员作为自强军的军官。其次,他注重通过多种途径选聘外洋人才。由于张之洞久居国内,身兼数职也不方便出国,他主要通过委托熟悉国外者代其物色人才。出使他国的本国大臣、外国著名工厂、外国驻北京的公使以及外国友人都曾为其雇佣洋员。最后,为了吸引外国人才来到中国,张之洞为其提供优厚待遇。包括高薪水、报销回国路费、提供免费医疗和带薪休假等内容。
“21世纪是人才的时代。”现代企业也投身于抢人大战中。如何招聘到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张之洞首先考虑了员工的思想需要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其次要求员工们熟悉西方知识。倘若招聘时选择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相符并拥有共同目标的员工,可以让员工们朝着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招聘时优先选择价值观相似的员工能避免录用后因价值观念差异造成的问题。另外,张之洞在选拔人才时,没有依据惯例直接录用通过科举考试的候选官员为员工,而是根据兵工厂需要熟习西学的员工的现实要求,录取符合该需求的员工。企业在选人用人时,根据企业需求选择人才,要看到员工的长处,让人专司一事。若企业抓住员工的短处不放,容易错失人才。张之洞若是只着眼于熟悉西学的员工可能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短处,忽视其有着新知识能操作工厂机器的长处,那么他招用再多的候选官员,也难以让工厂正常运作,达不到招聘的目的。企业在遇到问题时,急需能够解决此问题的员工,管理层应修改招聘内容以招用此类员工,而不是遵循以往的招聘规则招用不能解决问题的员工。最后,张之洞聘用洋员时顾及到思想观念的差异,故委托熟悉西方文化者帮忙物色人才,招用到了符合企业需求的人员。因此如果管理者不熟悉他国的思想观念,可以委托熟悉该国文化的招聘公司代为招聘,此举能够让企业有效地招用到符合需求的员工,避免企业花费大量时间、资源和人员去解决如何招聘外籍人士的问题。另外,管理者还可以利用高待遇的条件吸引外籍人士,让其为企业效力。
4制度为基与培训激励是管理员工的主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