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皮肤性病学
1
*
*
第一章 皮肤的解剖和组织学
皮肤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肌肉组织。
皮沟(groove)、皮嵴(ridge)、皮野、指(趾)纹。
有毛皮肤和无毛皮肤液,后者回收钠、氯等电解质,分泌涎粘蛋白。外有一层梭形肌上皮细胞,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导管由两层小立方形细胞组成,其基底膜带不明显,在表皮中从表皮突处呈螺旋状上升。角化过程早于附近表皮的角朊细胞。
*
*
顶泌汗腺:较大的管状腺,分泌部在皮下脂肪层中,为一层立方或柱状分泌细胞,外有肌上皮细胞及基底膜带。导管与小汗腺相似。通常开口于毛囊的以脂腺入口上方,少数开口于表皮。主要分布于腋窝、乳晕、脐窝、肛门及外阴等处。耵聍腺、Moll腺和乳腺属变异的顶泌汗腺。属顶浆分泌,主要受性激素影响,青春期分泌旺盛。新鲜的顶泌汗腺物为无臭的乳状液。(狐臭)
*
*
甲:甲板,甲根,甲半月,甲廓,甲床,甲母质。由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构成。,趾甲生长速度为指甲的1/2~1/3。
*
*
皮肤的血管:主要有3个丛,最深的为皮下组织中的较大血管丛;真皮下血管丛在真皮下部,其动静脉分支供给腺体、毛囊、神经和肌等的血液;乳头下血管丛。血管球:在指趾、耳廓、鼻尖部的真皮内有较多的动、静脉吻合。
皮肤的淋巴管:乳头下层及真皮深部分别汇合成浅、深淋巴网。淋巴管内压力低,且通透性较大。
皮肤的肌:平滑肌(立毛肌、阴囊肉膜、乳晕和血管的平滑肌)、横纹肌
*
*
皮肤的神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游离神经末梢(痛触冷热),末端膨大的游离神经末梢如神经盘(触)、Ruffini小体(热),有囊包裹的神经末梢如Meissner小体(触)、Vater-Pacini小体(压)、Krause 小体(冷)。
运动神经:面神经、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立毛肌、血管、血管球和顶泌汗腺、小汗腺的肌上皮细胞。小汗腺分泌细胞则受交感神经的胆碱能纤维支配。
*
*
第二章
皮肤的生理功能
*
*
一、保护作用
对机械性刺激的防护
对物理性损害的防护
对化学性损伤的防护
对微生物的防御作用
*
*
二、感觉作用
单一感觉:痛觉、触觉、压觉、冷觉和热觉。
复合感觉:干、湿、光滑、粗糙、坚硬、柔软等,及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图形觉等。
瘙痒:是皮肤粘膜的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特殊感觉。没有一种专门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痒觉。机械性刺激、电刺激、酸、碱、植物的细刺、动物的纤毛及毒刺,皮肤的微细裂隙、变态反应及炎症反应的化学介质如组胺、蛋白酶、激肽,以及机体代谢异常(如糖尿病、黄疸、尿毒症)均可引起痒。
*
*
三、调节体温作用
交感神经调节皮肤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另外皮肤有丰富的血管球及小汗腺,体表热量主要通过皮肤表面的热辐射、汗液的蒸发、皮肤周围空气对流和热传导而扩散。
四、分泌和排泄作用
小汗腺的分泌和排泄、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
*
*
五、皮肤吸收的作用
是外用药治疗皮肤病的理论基础。三个途径:通过皮肤毛囊皮脂腺或汗管;透过角质层细胞间隙;透过表皮角质层细胞本身。
影响因素:皮肤的结构(厚薄不同)、角质层的含水量、物质的理化性质。
*
*
六、皮肤的代谢作用
糖代谢
蛋白代谢
脂类代谢
水代谢
电解质代谢
*
*
七、皮肤的免疫作用
(一)细胞成分:角朊细胞、朗格汉斯细胞、表皮内淋巴细胞、真皮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二)免疫应答的启动:3 种细胞起到抗原呈递作用:朗格汉斯细胞、交错性树枝状细胞及其它树枝状细胞。对于真皮内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所呈递的抗原的反应,主要是针对已接触抗原的再次反应。
(三)效应阶段:朗格汉细胞→T细胞→再返回皮肤→受到Ⅱ类MHC分子阳性辅助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刺激而增殖→增殖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及效应因子→清除皮肤内的外来抗原。
*
*
第三章 皮肤病的病因
(一)一般发病因素:年龄、性别、职业、季节、种族、个人卫生、社会因素。
(二)主要原因:
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性因素包括动物性、植物性、微生物、寄生虫)。
*
*
内因:食物、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神经因素、精神因素、内脏疾病及病灶感染、遗传、血循环和淋巴管循环障碍。
(三)使皮肤病发展或加重的因素:热水烫、过度搔抓、肥皂水洗、饮食不当、用药不当、强烈日晒等。
*
*
第四章 皮肤的组织病理
(一)表皮的基本组织病理变化
角化过度、毛囊角栓、角化不全、角化不良(良性和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