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诗天地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知诗人】
朱熹[1130 年(庚戌年)9 月 15 ◆古诗天地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知诗人】
朱熹[1130 年(庚戌年)9 月 15 日-1200
年 4 月 23 日],中国古代先哲,字元晦,
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
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
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
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
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
称为朱子。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
双重遗产源于朱子,朱子是唯一非孔子亲
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
学生。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立于学宫,
自宋朝至今八百年。其一生为学:穷理及
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解诗意】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
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鉴:
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渠:它,指方塘。那(nǎ)得:怎
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
这样清澈。
③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
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
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
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全诗大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
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
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
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
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明诗情】
这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
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
“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
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
“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
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
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
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
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
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
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
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
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
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
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
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
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
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
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
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
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
“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
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
就已经包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