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滑坡所在山体地形较陡,滑坡体后缘上部坡度35°,滑体前缘坡度分区
根据滑坡地层条件、地形条件和周边环境的不同,整个滑坡体分两个区域分别进行治理,五层住宅楼后为I区,临空面后为II区。
1) 水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考虑计算时考虑了久雨或暴雨条件引起地下水位提高的影响。
2) 地震力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考虑
本区地震基本烈度VW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的规定,计算时地震力对滑坡的影响不予考虑。
3) 假定滑移面的考虑
根据钻探资料和实地调查,发现I区滑移面上部位于粉质粘土中,中部沿基岩接触面,底部穿过挡墙(位于五层楼后)后出露;II区滑移面上部位于粉质粘土中,中部沿基岩接触面,底部穿过临空面后出露。采用理正软件进行计算时,按堪察报告提供的滑动面进行指定滑动面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设计工况
设计工况:由于本滑坡土体破碎,受降雨影响较大,设计时按一般气候条件和暴雨条件进行考虑。
工况1:一般气象条件,地下水位以上土体处于非饱和状态;工况2:暴雨或久雨条件,边坡土体按全部饱和考虑。
设计参数的选取土体重度:根据勘察报告,,砂砾质粘土
,。
勘察报告提供了滑坡各土层的总应力抗剪强度指标,而未给有效应力指标,为获得有效应力指标,参考勘察报告结合反演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取得了土层有效应力抗剪强度参数见表3。
表3土体抗剪强度参数
土层名称
总应力分析法
有效应力分析法
内摩擦角(°)
内聚力(kpa)
内摩擦角(°)
内聚力(kpa)
粉质粘土
20
25
25
15
砂砾质粘土
18
15
25
10
含砂砾粘土
12
15
22
7
说明:理正软件:工况1、2稳定性分析均采用总应力法,采用总应力强度指标;Geoslope软件:工况1、2稳定性分析采用有效应力法,采用有效应力强度指标。
锚杆与土层之间的摩阻力:粉质粘土取30kPa,砂砾质粘土取
34kPa,含砂砾粘土取30kPa,岩石取400kPa。
治理方案的比选
滑坡治理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
1)削坡减载削坡减载,改变斜坡形态,可以减小坡脚的下滑力,有利于边坡稳定;
2) 锚固通过施工锚杆,锚固段位于稳定土层(岩层)中可以抵消部分或全部下滑力来保证边坡稳定。锚杆注浆不仅提供锚固力和增强岩土体
强度和抵抗变形能力,而且减小孔隙水压力入渗带来的不利影响。
3)抗滑桩抗滑桩属于被动支护,通过在坡脚或边坡中部设置单排或多排抗滑桩,可以平衡滑坡下滑力,保证边坡稳定。
通过分析,治理本滑坡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双排抗滑桩(见图1)
第一排抗滑桩位于坡脚,,间距4m,桩长12m~16m;第二排抗滑桩位于滑坡中部,高程100m左右,桩长10~
方案二:一排抗滑桩+锚杆(见图2)
抗滑桩设置于坡脚,,间距4m,桩长12m〜16m;在I区布置6~8排锚杆,II区布置3~5排锚杆,锚杆长度约15m,。
方案三:削坡减载+双排微型桩+锚杆(见图3)首先对滑坡进行削坡减载,减小下滑力。随后在I区坡脚布
置双排微型桩,,呈梅花形布置,并布置8〜10排锚杆
加固滑坡;II区滑坡只布置4〜6排锚杆,锚杆长度约15m,行距
。
图2方案二简图
图3方案三简图
表3给出了上述三个方案的比较结果。
表3滑坡治理方案比较
方案
施工难易程度
总造价
工期
、*J?>
万案一
由于施工场地不便,大型机械无法进入,抗滑桩只能采用人工挖孔桩,本滑坡仍处于缓慢变形阶段,人工作业十分危险。
约200万元
3—4个月
、*J?>.
万案一
抗滑桩安全施工难度大,但锚杆易于施工。
约180万元
2—3个月
、,J>,*
方案二
微型桩采用钻机成孔,孔中插工字钢,并填碎石注浆,易于施工。锚杆施工方便。
约160万元
约2个月
从表3可以看出,方案3是切实可行的。
滑坡治理设计本报告对于勘察报告所给出的四个地质剖面进行了边坡稳定性
分析,采用传递系数法分别计算了各断面的剩余下滑力,其成果列于下表,详细成果见附录1(计算书)。
表4边坡稳定性分析成果汇总表
既有边坡
加固边坡
计算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