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就业指导 案例分析
就业指导 案例分析1
位于山东沿海的一家韩资企业到内地高校来聘请员工。由于这个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和效益都不错,工资后到企业去了一趟,回来后就解约了。大家看到有人解约了,就认为这个单位肯定有问题,于是也就纷纷跟着解约,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难怪有用人单位对依靠性过强的毕业生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
案例三:信念不足,缺乏主动
毕业生小刘学习成果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的初期满怀信念。但由于专业冷门等缘由,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结果产生了自卑感,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到了新的用人单位那里,只能被动地问人家:“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他什么话都不敢讲,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
分析:小刘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在作怪。在择业遭遇挫折后,一蹶不振,对自己评价过低,丢失了应有的自信念,择业时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打算,不敢主动、大胆地与用人单位交谈,也就不能很
好地表达自己。越是躲躲闪闪、胆小、畏缩,越不简单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这种心理严峻阻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精彩的毕业生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 案例四:自负而失败
毕业生小D口才不错,在与用人单位代表面谈时自我感觉良好。一番海阔天空的高谈阔论以后,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忘形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坚决果断地拒之门外。
分析:小D 的失败是典型的自负心理造成的。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实力,从而失去自知之明。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总是自以为是;自负自傲,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夸夸其谈,胡吹海侃,结果留给用人单位的是浮躁、不踏实的印象。试想,有哪家单位肯要一个不知天高地厚、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呢?
案例五:要求苛刻令单位无法接受
某名校毕业生与某集团公司经过双选、面试考核,最终进入签约阶段,协议书首先由毕业生本人签署应聘看法,该生在“应聘看法”一栏中写下了以下6条要求:(1)从事财会工作;(2)每周工作五日,每日八小时工作制;(3)解决户口,供应单身住房;(4)住房公积金、劳动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支出均由公司负担;(5)每半年调薪一次;(6)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例如考研等)。单位鉴于以上条件不能完全答应,将协议书退回,并建议修双后再签。最终,该生因坚持自己的看法而未能被录用。
分析:该生未被上述单位录用,根本缘由在于所提要求过于苛刻。笔者曾与该集团人事部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以上条件为什么不能完全答应,该负责人说,这位同学提出的6条要求,有些我们是可以满意,也应当做到的,比如:支配专业对口的工作,八小时工作制,解决户口,供应各种福利等。但有的`款项就无法答应,比如,每半年调一次薪,这种要求唯恐任何单位都无法答应。又比如“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一条,从毕业生角度来看,提出这样的要求可以理解,但从用人单位来讲,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我们激励个人提高自身素养,但假如服务期内想考研就考研,不受单位任何约束,单位确定是不能答应的。尽管这位同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这种苛刻的条件我们是无法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