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陈摆宁语录
陈摆宁语录说明:《陈摆宁语录》本是《黄元吉文集: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之代序,由于用不着许多理论。真正神仙学术若要彻底研究,颇需要岁月,及至一朝实行起来,复有种种障碍,未必皆能顺利。丹经道书不可不读,亦不可尽信。二、论黄元吉丹法读者须知,儒家缺点就是把人事看得太重,毕世讲究做人的方法,没有了期。设若一旦我们感觉人生若梦,人寿短促,人之能力薄弱,人之范围窄狭,生不愿意做人,死不愿意做鬼,既不欲为肉体所拘,又不甘偕肉体同归于尽,是必求超人之学术,然后备置能达到我们之目的。此等超人学术,求之儒家,颇不易得。当年孔子赞《易》,亦深悉此中玄妙,但是他对于门弟子不肯显言,除颜、曾而外,得传者甚少,因此后来儒家仅知世间法,而不知出世法;止有山林隐逸之士,如陈希夷、邵康节辈,尚私相授受耳。黄元吉先生所传之道,就是此一派。道家南北两派各走极端,而实行皆有困难,其势不能普及。
惟有陈希夷、邵康节一派,最便于学者。黄元吉先生所讲,即是此派,亦即顿所私淑而且乐为介绍者。天元丹法证明“先天一气从虚无中来”之语决非欺人者,但其入手法门亦有上中下三等,故见效之快慢、用功之巧拙,遂由此而分。伍柳一派不是上乘,惟李清庵、陈虚白、黄元吉诸公庶几近之。天元丹法,可看黄元吉先生所著《道德经讲义》并《乐育堂语录》二书,已足应用,不必他求矣。此二书虽曾经好道之士捐赀刊印,惜流传不广,甚难购置。至于坊间通行之道书,名目虽多,然言理者不言诀,言诀者不言理,学者观之,或感觉空泛无入手处,或执着死法而不知变化,以致皓首无成。故黄先生昔日教人,理与诀并重。学者先明其理,而后知其诀乃无上妙诀,与旁门小术不同;既知其诀,更能悟其理乃一贯真理,与空谈泛论不同,余所以亟为介绍于今世好道之士。书中有历代圣哲口口相传之秘诀。学者果能按其所说,见诸实行,则了道成真自信当有几分把握。从此以后,不必累月经年搜神语怪,乃知正道本属平淡无奇;不必千山万水访友寻师,乃知真诀叩在人生日用。岂非一大幸事乎?清代黄元吉所撰《道德经讲义》,全部用修养法作注,虽亦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但比较尚属可观。(此书原名《道德经注释》,是清光绪十年即公元1884年的作品。到了公元1920年第二次翻印时,名置有人把它改名《道德经讲义》。原作者是黄裳,字符吉,清代江西省丰城县人。)黄元吉先生所作《道德经讲义》,原是借题发挥,不必尽合于老子的本意。读者只求其说有裨于修养功夫已足,毋须将《讲义》与《道德经》两相对照,以免多生疑问。余细察黄元吉先生所传《讲义》、《语录》二书,皆当时黄先生口授,而门弟子笔录,其初意本不要著书传世,故其书无次序先后,无纲领条目,东鳞西爪,不易贯串,而且文笔亦不整齐,烦冗琐屑处甚多,虽有最上乘修炼口诀包含在内,但初学观之,亦难领会。“守中抱一,心息相依”,这是陈希夷派的要旨。所谓"抱一”者,即心息相依、神气合一而不分离也。所谓“守中”者,即神气合一之后,浑然大定于中宫,复还未有天地以前混沌之状态也。此乃最上乘丹法,有利而无弊。此派最要紧的,就是“玄关一窍气一一“玄关一窍”者,既不在印堂、眉间,亦不在心之下肾之上,更非脐下一寸三分;执着肉体在内搜求,不过脑髓、筋骨、血脉、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