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衍期,皆属经病。经来往前赶,日不足三旬者,
属血热。若下血多,色深红而浊,则为有余之热。若下血少。色浅淡而清,则为
不足之热也。经来往后退,日过三旬后者,属血滞。若色浅淡,血少而不胀痛者,则属气虚,血少血滞,不足为病。若色紫、血多、腹胀痛者,则属气实,血多瘀
滞,有余之病也。
经行发热时热
经行发热时潮热,经前血热经后虚,发热无时察客热,潮热午后审阴虚。
[注]经行发热,时热潮热之病。若在经前则为血热。经后则为血虚之热。
发热时热,多是外感,须察客邪之热。午后潮热,多属里热,当审阴虚之热也。
经行寒热身痛
经来寒热身体痛,当分荣卫与虚实,有汗不胀卫不足,无汗而胀荣有余。
[注]经来之时,恶寒、发热、身体疼痛者,当分荣虚实。若发热、恶寒、
身体痛不胀而有汗者,属卫虚荣不足;若发热、恶寒、身胀痛而无汗者,属荣实
卫有余也。
经 行 腹 痛
腹痛经后气血弱,痛在经前气血凝,气滞腹胀血滞痛,更审虚实寒热情。
[注]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则为气血虚弱; 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
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因血滞气者。则多疼痛。更当审其凝滞作胀痛之故,
或因虚、因实、因寒、因热而分治之。
经行泻吐
经行泄泻是脾虚,鸭溏清痛乃寒湿,胃弱饮伤多呕饮,食伤必痛吐其食。
[注]经行泄泻乃脾虚也。若鸭溏、冷痛是寒湿也。经行呕吐,是胃弱也。
若呕出涎饮,则是伤饮。若吐出食物,则是伤食。然伤食者多痛而吐食,伤饮者,
不痛而呕饮也。
错经妄行成吐衄崩塑造吐血错行崩,热伤阴阳络妄行,血多热去当用补,血少虽虚须主清。
[注]妇女经血逆行,上为吐血、衄血及错行下为崩血者,皆因热盛也。伤
阴络则下行为崩,伤阳络则上行为吐衄也。若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当以补为
主。如血少热尚未减,虽虚仍当以清为主也。
经水过多兼时下白带
多清浅淡虚不摄,稠粘深红热有余,兼带时下湿热秽,形清腥秽冷湿虚。
[注]经水过多,清稀浅红,乃气虚不能摄血也。若稠粘深红,则为热盛有
余。或经之前后兼赤白带,而时下臭秽,乃湿热腐化也。若形清腥秽,乃湿郁寒
虚所化也。
调 经 证 治
四君子汤 异功散 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 七味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
归脾汤 逍遥散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双和饮 养荣汤 理中汤
补养元气四君子,参苓术草枣生姜。异功加陈兼理气,虚痰橘半六君汤。呕
吐香砂六君子,渴泻七味藿葛香。脾泻参苓白术散,薏桔山莲砂扁方。思虑伤脾
损心血,归脾归芪枣远香,减参加柴归芍薄,逍遥调理肝脾方。合物八珍兼补血,
芪桂十全大补汤,去参苓术双和饮,去芎加陈养荣汤。脾胃虚寒吐且泻,理中减
苓加干姜。
[注]四君子汤,补养元气虚弱通用之方,即人参、茯苓、白术、炙草,引
用枣姜也。异功散是于补气中兼理其气,即四君子汤加陈皮也。六君子汤治脾虚
痰饮,即四君子汤加橘红、半夏也。香砂六君子汤治胃虚呕吐,即六君子汤加藿
香、砂仁也。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泻,即四君子汤加薏苡仁、桔梗、山药、莲肉、
砂仁、扁豆也。归脾汤治思虑损伤心脾气血,即四君子汤加当归、黄芪、枣仁、
远志、木香也。逍遥散调理肝脾,即四君子汤减人参,加柴胡、当归、白芍、薄
荷也。八珍汤于补气中兼补其血,即四君子汤合四物汤也。十全大补汤大补气血,
即八珍汤加黄芪、肉桂也。双和饮平补气血,即十全大补汤减人参、茯苓、白术也。人参养荣汤于补气中专养荣血,即十全大补汤减川芎加陈皮也。理中汤治脾
胃虚寒吐泻,即四君子汤去茯苓加干姜也。
四物汤 桂枝四物汤 麻黄四物汤 柴胡四物汤 玉烛散
妇人血病主四物,归芎白芍熟地黄,血瘀改用赤芍药,血热易用生地黄。表
热有汗合桂草,表热无汗合麻黄,少阳寒热小柴并,阳明热合调胃汤。
[注]四物汤,乃妇人经产、一切血病通用之方,故主之也。其方即当归、
川芎、白芍、熟地。凡血瘀俱减白芍,改用赤芍破之;血热俱去熟地,易用生地
黄凉之。风感太阳卫分,发热有汗,本方合桂枝汤,以桂枝甘草解之,名桂枝四
物汤。寒伤太阳荣分,发热无汗,本方合麻黄汤,以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发之,名
麻黄四物汤。邪传少阳半表半里,往来寒热,本方合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
半夏、人参、甘草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