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杂家学说《四库全书总目》的“杂家”之学.docx

格式:docx   大小:1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杂家学说《四库全书总目》的“杂家”之学.docx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22/6/15 文件大小: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杂家学说《四库全书总目》的“杂家”之学.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杂家学说《四库全书总目》的“杂家”之学

  摘 要自《汉书·艺文志》将杂家单独列出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后世史志多从其说。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虽然经历了一定的变化,杂家作为一种特殊的分类,仍然存在于史志之中。至《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的概杂家学说《四库全书总目》的“杂家”之学

  摘 要自《汉书·艺文志》将杂家单独列出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后世史志多从其说。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虽然经历了一定的变化,杂家作为一种特殊的分类,仍然存在于史志之中。至《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为后人研究当时的学术状况提供了诸多的文献资料,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核心词四库全书总目;汉书艺文志;杂家
  长期以来,对“杂”的概念的结识和对杂家的评价争议不断。褒之者赞其包容万象,意义不凡;贬之者视其杂乱无章,缺少主旨。杂家作为诸子百家中之一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其意义也有所变化。
  杂家之名,要追溯至《汉书·艺文志》。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乱,群雄并起,思想界也异常活跃,各家学说层出不穷,浮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班固《汉书·艺文志》将诸子百家分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故事家等十家。并对“杂家”这样论述:“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在子部书类中开列了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故事家九家,也将杂家作为单独的一家列出。并在小序中论述道:“杂者,兼儒墨之道,通众家之意,以见王者之化,无所不冠者也。”“放者为之,不求其本,材少而多学,言非而博,是以杂错漫羡,而无所指归。”《隋志》上承《汉志》,觉得杂家兼通诸家,包容万象,可以见证王者之治。只是,杂家因其杂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弊端,放荡者为之,便容易成为杂乱无章之作,杂而不融,缺少主旨。由此可见,当时所谓的“杂家”,实际是一种集合儒、墨、名、法等众家学说,融汇贯穿而成为自己一家之言的专门学说。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作为“可观”的九家之一,它在当时还是很有价值,有一定影响力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杂”的概念的结识逐渐发生变化,对杂家的分析和评价也日益变化。至《四库全书总目》,这种变化特别明显。《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分十四类。“儒家之外有兵家、有法家、有农家、有医家、有天文算法、有术数、有艺术、有谱录、有杂家、有类书、有故事家、其别教则有释家、有道家。叙而次之,凡十四类”。子部总叙称其“群言岐出,不名一类,总为荟萃,皆可采摭菁英”。十四类中的杂家类居于谱录类后来,类书类之前。子部杂家类又涉及六个小类:杂学之属,杂考之属,杂说之属,杂品之属,杂纂之属,杂编之属。小序对各类的具体解释如下:“以立说者谓之杂学;辨证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论述者谓之杂说;旁究物理,肪陈纤琐者谓之杂品;类辑旧文,堡兼众轨者谓之杂纂;合刻诸书,不名一体者杂编。”《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的小序提到此书对杂家的见解和分类的根据:“衰周之季,百氏争鸣;立说著书,各为流品,《汉志》所列备矣。或其学不传,后无所述;或其名不美,人不肯居。故绝续不同样,不能一概著录。后人株守旧文,于是墨家仅《墨子》、《晏子》二书;名家仅《公孙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