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漫谈白居易的钓鱼诗]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是一位中唐时期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他流传下来的二千八百多首诗中,有一些是写钓鱼的。他一生关切政治,他的钓鱼诗也充溢着深厚的政治色调,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他那种困难的思想状况,表[漫谈白居易的钓鱼诗]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是一位中唐时期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他流传下来的二千八百多首诗中,有一些是写钓鱼的。他一生关切政治,他的钓鱼诗也充溢着深厚的政治色调,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他那种困难的思想状况,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看法。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于下邦(今陕西渭南县)。他在29岁进士及第之后,仕途顺当,年青人血气方刚,意气风发,赋诗撰文,上书献策,锐意于对现实社会的改革。他在《新制布裘》诗中说:“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由于白居易主动参加朝廷的政治活动,以诗文为武器抨击守旧势力,引起了权贵们的不满。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四月,白居易40岁,他的母亲因患严峻的精神失常,死于长安。按当时丧礼,须守孝三年。白居易把母亲灵柩运回家乡――下邦下葬。他自己和家人在渭村住下来了,像当年陶渊明那样躬耕垅亩,常常与农夫群众接触,深知农夫的疾苦。这时期他家的生活也比较困难,全靠友人接济,又碰上爱女去世,他心情很不好。常以借酒解闷。有时“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夜坐》)。在渭村,他写了几首钓鱼诗,反映了他生活的窘迫,表达了自己明珠暗投的愤恨不平。如《东墟晚歇》:“凉风冷露萧索天,黄蒿紫菊荒芜田。绕冢秋花少颜色。细虫小蝶飞繇繇。中有腾腾独行者,手拄渔竿不骑马。晚从南涧钓鱼回,歇此墟中白杨下。褐衣半故白发新,人逢知我是何人?谁言渭浦栖迟客,曾作甘泉侍从臣。”白居易在诗题下自注:“时退居渭村。”这首诗正是他在渭村时的生活写照。 白居易钓鱼并不是为了生计,而更多的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调整自己的心情。《咏拙》诗中说:“静读古人书,闲钓清渭滨,优哉复游哉,聊以终吾身。”但是,当他真正提起钓竿,就立刻想起从前的姜太公,从而想到自己的仕途。渭水曾是姜太公垂钓遇周文王而发迹之地。虽然渭村距离磴溪有五百里,但同在一条渭水边,只不过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上游北岸,白居易钓鱼在渭水下游北岸。这怎能不使他抚今追昔呢?出名的《渭上偶钓》,描写的正是此时此景、此地此情:“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偶持一竿竹,悬钓至其傍。微风吹钓丝,媚媚十尺长。谁知对鱼坐,心在无何乡。昔有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况我垂钓意,人鱼又兼亡。无机两不得,但弄秋水光。兴尽钓亦罢,归来饮我觞。”诗中,他把自己与姜太公作比较,诉说自己不得志的情怀。说实在,此时的白居易并不是想钓条什么鱼,心里只希望有一位像周文王那样的明君,使自己有施展才能,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悲观使他更感愁闷。最终两句写的就是这样的情感。 在《垂钓》这首诗中,他回忆十年来的政治生涯,匆忙十年,往事历历,使他感慨万分:“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浮生多改变,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诗中所说“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指的就是这段飞黄腾达的仕途。后终因“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遭遇权贵的打击和排挤,如今却伴江叟垂钓于江边沙头,怎不难过!此诗最终四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