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何梦瑶治疗瘟疫病学术思想探讨【摘要】何梦瑶所著《医碥》对岭南瘟疫病的治疗有较详细的论述, 对疫病的论述是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 对瘟疫病的治疗及传变、变证、兼证等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 详细论述了瘟疫与伤寒的异同, 并对疫病的传表、传里、表里分传、表里递传等予以不同治法。何氏治疗瘟疫病强调“攻邪”,并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予以下法与汗法等攻邪之法。【关键词】何梦瑶瘟疫病学术思想攻邪清代医家何梦瑶,字报之,号西池,又自称研农,广东南海云津堡人。其所著《医碥》一书, 对岭南瘟疫病的治疗有较详细的论述。据史料记载, 清初, 南方诸省曾暴发几次大的瘟疫流行, 何氏生当其时, 因此对瘟疫甚有研究, 该书专设“瘟疫病篇”,他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在治疗方面主张立法应重在“逐邪”,介绍了瘟疫的汗法、下法、下后变证、兼证、妇人小儿瘟疫、瘟疫后遗症等经验, 对如何应用达原饮、白虎汤、黄龙汤、败毒散等作出分析与阐述, 对指导后世瘟 2 疫病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何氏治瘟疫思想的根源何氏在《瘟疫病篇》的论述, 是在吴又可的《温疫论》的基础上, 对瘟疫病的治疗及传变、变证、兼证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与总结, 并结合自己经验, 其所论述较《温疫论》更加精练与实用。论疫病的病因为“感天地之厉气”,瘟疫初起病位在“半表半里”,即“膜原”。比较二书的内容,《温疫论》对温疫病的传变归纳为九条,即“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 有表而再表者, 有里而再里者, 有表里分传者, 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 有表胜于里者, 有里胜于表者, 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后表者”。而何氏则删繁就简,分为“传表、传里、表里分传、表里递传”。治疗方面, 何氏的“攻邪”思想源自于《温疫论》,包括汗法、下法、吐法等,汗法与下法设专篇论述。论瘟疫与伤寒不同何氏在《瘟疫病篇》中开篇即提到: “瘟疫非伤寒,世医误以为伤寒矣。”二者的区别主要归纳了如下几点: 一是伤寒的病因为感受“天地之常气”,而瘟疫则为感受“天地之厉 3 气”; 二是伤寒其病位在表,而瘟疫之病位在膜原,即半表半里; 三是伤寒之临床表现为发热而兼恶寒, 瘟疫表现为始而恶寒,既而发热。瘟疫病的治疗何氏对瘟疫的治疗论述颇详,其对瘟疫初起邪在膜原的治疗, 以及其传变的治疗逐一讲解, 并附了《瘟病备用诸方》一节, 对大头瘟、时行风瘟、浪子瘟、蝦蟆瘟等的症状与治疗方药进行了描述。其后还论述了汗法、下法、下后变证、兼证、妇人小儿瘟疫、瘟疫后遗症等。 1. 邪伏膜原,当以疏之瘟疫初起,邪在膜原,先憎寒后发热,头痛身疼,脉洪而数, 其脉不浮不沉。治疗方法当之疏邪为重, 而一般不用“汗”、“下”之法,因邪不在经,汗之徒伤,邪不在里,下之无益。故用达原饮为主方,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组成, 其中槟榔、厚朴、草果三味为消滞破结而设, 使邪气速离膜原, 后四味为滋液和血, 清燥和中之用。本方之加减如下:邪溢少阳者,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加用柴胡; 邪溢太阳者,腰背项痛,加羌活; 邪溢阳 4 明者,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加干葛。若服上药,邪气不传里,一般一二剂药自解。 2. 邪传于表,当以汗之有部分患者邪气传于表,由肌表出,或者患者斑疹自消, 或汗出而解, 均为顺证, 不用服药也可自愈。若汗出不彻而热不退者, 症见发热, 多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