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秦皇岛 - 柳江
秦皇岛石门寨综合地质实习报告
目录
第一章
言⋯⋯⋯⋯⋯⋯⋯⋯⋯⋯⋯⋯⋯⋯⋯⋯⋯⋯⋯⋯⋯
1
第二章
地 ⋯⋯⋯⋯⋯⋯⋯⋯⋯⋯⋯⋯⋯⋯
第二章 地层
本次实习地区属于华北克拉通板块, 地层分区属华北—东北南部
区、燕山分区的山海关小区, 地层特征属华北型。 我们所观察到的最
古老的最古老的地层为太古界。新太古界末期发生大规模岩浆侵入,
形成花岗岩。本地区普遍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三叠系、白
垩系、第三系。寒武纪至奥陶纪中期为海相地层, 晚石炭世至二叠纪
开始出现海陆交互沉积、陆相沉积。具体情况如下:
一、 上太古界 Ar2
上太古界绥中花岗岩分布于张岩子村附近及鸡冠山等地, 岩性为
肉红色混合岩化花岗岩, 可作为良好的油气储层, 与上覆青白口系长
龙山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二、 元古界青白口系
长龙山组 Qbc
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及鸡冠山等地。 由两套沙泥旋回构成, 岩
性主要为黄灰色粗粒石英砂岩, 可见鱼骨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
属于典型海相沉积,与下伏绥中花岗岩角度不整合接触。层厚约 1
米。
景儿峪组 Qbj
整体分布于实习区内东部地区, 岩性由粗到细, 底部为砂岩中上
部为紫红色泥页岩向灰岩过渡, 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 具有海侵沉积
特征,与下伏长龙山组整合接触。 该组分界标志为底部黄褐色中细粒
铁质石英砂岩,含海绿石。属滨海至浅海相。层厚约为 28 米。
三、 古生界 Pz
寒武系 ?
府君山组 ?1f
分布于东部落北部, 是寒武系最下部地层, 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
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 属浅海沉积相。 与下伏景儿峪组为平行不
整合接触,分层标志不明显。层厚约
146 米。
馒头组 ?1m
分布于东部落河流附近,由于岩体侵入、构造破坏和风化剥蚀,
零星出露。岩性为鲜红色泥页岩。 无可靠的化石依据。 属干旱条件下
的滨海沼泽相或潮坪瀉湖相。 与下伏的府君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层厚约 71 米。
毛庄组 ?1mo
主要分布在沙河寨西一带。 岩性以紫红、 暗红色页岩为主, 含少量白云母,颜色比馒头组稍暗, 但比上覆徐庄组的暗紫色要新鲜。 属瀉湖相沉积。 与下伏馒头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但分界模糊,因此可与馒头组并称馒毛组。层厚约 112 米。
徐庄组 ?2x
徐庄组分布范围广泛,以东部落西山出露较全,岩性为黄绿色、
暗紫色粉砂岩、 细砂岩夹少量鲕粒灰岩透镜体。 未能发现本该出现的
三叶虫化石。 属浅海相沉积。 与下伏毛庄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该组以
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的出现为分组标志。层厚约 101
米。
张夏组 ?2z
张夏组是寒武系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 岩性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细粒灰岩加黄绿色页岩, 上部以鲕粒灰岩为主, 夹泥质条带灰岩。其中鲕粒灰岩表面可见大量叠层石, 岩层顶部可见圆环形叠层石,说明形成时的水动力强,水体动荡,属浅海高能环境沉积,但是依然没能找到本该出现的三叶虫化石。 与下伏徐庄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层厚约为 130 米。
崮山组 ?3g
主要分布在柳江盆地内侧, 出露整齐、完整。岩性为上下两层紫色碎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中间夹灰色带红色氧化圈的竹叶状灰岩。 竹叶状灰岩的出现表明该处曾处于浅水高能的海洋环境。 与下伏张夏组
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分组标志为紫红色突出, 发育竹叶状灰岩。 层厚
约 102 米。
长山组 ?3c
分布于潮水峪附近等地, 主要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 粉砂岩及页岩互层。属浅海相沉积。 地层角度很小, 与下伏崮山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分组以组内底部紫色生物碎屑灰岩的出现为标志。 层厚约 18 米。
凤山组 ?3f
分布于潮水峪南,出露较好。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
黄绿色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条带灰岩, 由于泥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