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肺结核
结核病,俗称“痨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人体内所致的初发或继发性感染,是一种慢性传染病,
该病潜伏期长,约4-8周。结核分枝杆菌可侵及多个脏器,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部淋巴、脑膜、腹膜、肠道、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
第二十五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第二十六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四)、肺外播散 肺结核病灶中结核菌可随血液而播散至全身其他脏器,如形成结核性脑膜或脑炎、骨结核、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等。随着抗结核化疗的开展,此类并发症较前已减少。
第二十七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五)、咯血肺结核病灶反复进展及其纤维化,致使肺内支气管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可引起继发性支气管扩张,常反复咯血。
第二十八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结核治疗不当或治疗无效,易反复形成慢性病变甚至一侧肺毁损,并发肺气肿,重者发展成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二十九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第三十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第三十一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第三十二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第三十三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第三十四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七)、其他 在稳定或活动期肺结核患者,尤其有结核空洞存在时,部分患者空洞中寄植曲菌并形成曲菌球,是导致咯血的病因之一。常需手术治疗。在肺结核病灶的基础上易引起继发性肺部细菌感染,结核病治疗时需加以考虑与鉴别。
第三十五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六、肺结核分型
原发型肺结核
血型播散型肺结核
继发型肺结核
结核性胸膜炎
肺外结核
第三十六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1。原发型肺结核
多见于少年儿童
无症状或症状轻
结核病家族接触史
PPD实验强阳性
胸片: 哑铃状阴影
第三十七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婴幼儿、青少年、抵抗力低下者。起病急,
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可合并结核性脑膜炎
胸片: 大小、密度、分布均匀的粟粒样结节
第三十八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第三十九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起病较缓,症状较轻
胸片:双上中肺叶大小不等、密度不同、分布不均匀的粟粒状或结节状阴影
第四十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第四十一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多见于成人,病程长易反复。渗出、增生、干酪样坏死病变同时存在
胸片:多态性、好发于上叶尖段
第四十二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七、实验室检查
(1)、痰液检查
痰涂片
集菌法
第四十三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2)结核菌培养 结核菌培养法具有很高敏感性,在未治疗肺结核中,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涂片检查。普通培养时其生长缓慢,尽管采用各种改良的培养基,仍需4~8周或更长时间,故无法满足结核
临床诊断及其疗效评估。
第四十四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结核菌培养后可进行药敏测试,但因测试技术等问题尚未广泛开展。随着耐多药结核菌增多,药敏愈显出它的重要性。4~6天即可完成。
第四十五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近来应用BactecTB460系统,在含放射性14C棕榈酸底物的TH2分枝杆菌培养基,利用分枝杆菌能产生带有放射性14CO2,换算成
生长指数(GI),当 GI达 11~50培养阳性,GI值为 500~800即可行药敏测试。BactecTB460系统培养结核菌阳性报告时间较普通培养缩短10天左右,药敏通常在培养阳性后的
第四十六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3)核酸检测 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可以将标本中微量的结核菌 DNA加以扩增。一般镜检仅能检出 104~105条菌/毫升,而PCR可检出 1~100fg结核菌DNA(相当于1~20条菌/毫升)。简便快速,有助于提高涂片或培养阴性结核病患者诊断阳性率。
第四十七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虽然 PCR方法检出结核菌敏感性极高,但亦有因结核菌DNA提取过程等技术原因问题而出现的假阳性。操作时应严格防污染,设立阴、阳性质控对照,尽可能降低或避免假阳性出现。PCR无法区分活菌和死菌,故不能用于结核病治疗效果评估、流行病学调查等。
第四十八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4)结核菌抗原和抗体检测 采用ELISA方法检测痰标本中结核菌抗原的结果差异甚大,可能与痰标本中结核菌抗原分布不甚均匀有关。采用不同的抗原(如 A60、LAM等)检测肺结核患者血标本中结核菌IgG的敏感性为24%-100%不等,特异性为71%-100%。
第四十九页,共一百四十八页。
我国采用 PPD作为抗原检测结核菌IgG,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60%~ 80%和 90%,抗体检测主要是用于临床和X线影像学疑为肺结核而不易获得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