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那么,如何预防或者消退高校生的心理障碍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探讨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熬炼、少
高校心理健康心得体会3
高校生心理问题存在着年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特点。一年级学生在高校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居多;二年级学生是各类心理问题较多产生期;三年级较多表现在个人发展与情感的冲突;四年级则以择业求职而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为主。文章主要依据高校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年级特点,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化的途径及有针对性的相应对策,以不断提高高校生心理素养。
处于高校阶段的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人生课题的挑战,由于高校生在智力和人格发展上尚未成熟和完善,遇到问题和困惑常产生苦闷、苦恼、心情不稳定等,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高校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是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发生的高峰时期,因此,仔细分析和把握不同年级高校生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实行相应对策,按学生年级特点实施心理健康教化,是将高校生心理健康教化落实到实处,提高高校生心理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高校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年级差异
通过调查发觉,不同年级高校生在心理问题方面存在着年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特点和发展趋势差异
1、高校生活不适应是新生主要心理问题
高校新生带着美妙的志向和向往,从中学迈进高校,由于角色的改变,环境的变更,在入学后普遍存在适应方面问题:一是生活环境与角色改变的不适应。新生由原来依靠父母的小家庭生活到相对对立的集体生活,一部分学生入学后表现出对生活环境及角色改变的不适应,心理上产生孤独感,高校特别的生活环境使得他律失去,自律尚未建立,喜悦感和失落感、簇新感和无意义感和盲目感的交织,产生了冲突和冲突、愁闷和焦虑。二是高校要求与学习规律不适应。一些新生入学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实行应付的看法;在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上仍沿袭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有些新生不喜爱所学专业,学习不努力;还有些学生频繁地参与各种活动,热衷于社会工作,学习受到较大的影响,并因此引发自卑等心理困惑。三是人际关系与交往沟通的不适应。许多新生对高校全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入学后,因缺乏阅历、技巧而不善交往;因怕闲言碎语与异性而不敢与异性交往;因性格内向孤僻而不会交往等等,因此造成与他人难以沟通。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仅干脆影响新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各类心理问题较多集中在高校二年级产生
高校二年级是学生心理问题较多的年级,也是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阶段。
一是学习压力造成心理焦虑。高校课程设置满,各教学环节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大。学习方法不佳,学习效率不高,学习产生疲惫,考试造成焦虑,使他们产生心情浮躁、愁闷、厌烦、易怒等心理问题。
二是特性差异造成人际关系冲突。由于不同的家庭、生活习惯和个体性格,导致了人际关系不和谐。
三是异性交往产生心理困惑。大二学生的心身发展渐渐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往,往往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会产生心理困惑
3、个人发展与情感的冲突较多表现在三年级
随着年级的增长,大三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而不断成熟,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其心理问题表现较突出的有:
一是自我发展与实力培育的问题。高校生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欲望剧烈,作为承载社会、家庭、学校高期望值的特别群体,过高的期望与高校现实条件使他们感到自我发展与实力培育和他们期望与志向相差甚远,他们感到困惑、迷惘,产生悲观感,导致心情消极低落。
二是恋爱情感带来的心理冲突。学生恋爱在大一、大二时一般比较单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到了大三,就会出现要分手的、失恋的、是否要重新选择等问题,一些学生往往不能自拔,陷入无法解脱的境地,情感冲突在大三表现得比较突出。
4、择业求职的心理困惑是毕业生的突出问题
四年级学生以择业求职而产生的心理困惑是突出问题,兼有个人将来发展和社会须要的问题以及因恋爱而产生的问题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莘莘学子早早就起先了择业求职,他们奔波在学校、社会组织的各种供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