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论[ 摘要] 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供需结构性矛盾, 并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大学生就业观念、用人单位取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用人单位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的原因 1.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 可以提供的大多数工作岗位是蓝领工作, 这对于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缺乏吸引力。从欧美、日本的情况看, 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 很多大学毕业生会进入第三产业工作。第三产业除了餐饮、旅游业、商业等传统领域外, 还包括金融、保险、教育、政府部门等广阔领域, 它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较高, 受大学毕业生的青睐,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 因此很难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部门, 提供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的需求。 2. 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目前大学毕业生们的就业观念还滞后于时代发展。首先, 在多数大学毕业生眼里, 进入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工作是首选, 但是随着各级政府和单位的精简机构和人员满额超编, 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较之需求来说是杯水车薪, 目前, 各级公务员招聘主要是补充自然减员, 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也是逢进必考, 竞争非常激烈, 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次, 还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青睐实力雄厚, 待遇优厚的大型国企或知名外企, 但是这些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与毕业生的总体质量形成落差, 吸纳数量也相对有限, 毕业生们往往徘徊在门外不得而入。另外, 近年来, 整个社会富裕程度大幅提高,学生一毕业很多可以充当“啃老族”, 而不急着就业贴补家用, 不工作也没有生存压力, 直到找到满意的工作为止。 3. 用人单位取向。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倾向于聘用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从用人成本看, 企业主要是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工资要求和实际工作能力来确定是否聘用并进一步进行培养的。作为企业, 是依靠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来赢得市场、赚取利润。劳动者手中的学历或学位证书在转化为劳动成果之前还只是一个符号。大学毕业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 实习期最多也就是半年, 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需要再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因此, 企业等用人单位把有两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作为招用条件, 把刚毕业的大学生挡在门外。 4. 高等教育结构失调。第一, 技工教育发展不足。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 对高级技工的大量需求因为技工教育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政府的人、财、物等资源普遍向学历教育倾斜而忽视了技工教育, 间接地忽视的是第二产业发展的需求, 导致中高级技能人才的稀缺, 也是导致就业市场上供需结构性矛盾之一。第二,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不适应社会需求。大多数高校普遍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中文、新闻等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根本不具竞争力。所谓的热门专业成了滞销专业。第三,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大规模的扩招伴随着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下降。高校的培养模式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运作模式, 而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导致供需脱节严重。同时, 许多高校的师资结构不适应社会需求, 部分教师素质难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 致使学生受不到良好的培养教育,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