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孤独症个别化教案模板共3篇 孤独症教案表格
孤独症个别化教案模板共1
个别化教育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生活适应是以促进智力残疾儿童学生的基本生活处理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为基础的学科,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适合智力残疾儿童学说,要减少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对抗行为、不可信赖行为、刻板行为、自伤行为、不适当的人际交往方式、不良的说话习惯和口腔习惯、古怪的行为、多动和情绪不稳定等。总而言之,生活适应课程以满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为主要任务,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是它的核心。
2.以现实生活需要为基础
生活适应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适合智力残疾儿童学生的各种生活和精神需要。考虑学生、家长的具体能力和需要,以及社会对智力残疾儿童者的要求等各种因素。
从学生的角度看:
第一,要满足生理的需要。饿了必须吃饭,渴了必须喝水,天冷了要盖被子、穿保暖的衣服,困了累了要有地方休息等等,这是一个人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要满足安全需要。遇到危险的物品必须会躲避,受伤和生病时要去医院就医,遇到坏人必须能够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第三,要满足社交需要。人在社会中生活总要和各种人打交道,例如,去商店购物,去医院看病,拜访亲戚朋友,参加社区活动等等。
因此,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是现实生活对人的一种客观要求。同时,社交也是人的一种主观需要,因为加入到一定的社会团体中,人才会有归属感,才能获得他人的情感支持,学会关心他人并获得他人的关心和爱,消除孤独感和寂寞感。
第四,要满足尊重需要。人首先要学会自尊,只有自尊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个体还必须尽可能地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具有某些优良的品质,如忠诚可靠、诚实守信、办事认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等;显示出某种出众的才华,如善于唱歌、绘画、书法、烹饪、编织、园艺等。
第五,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自我实现,为此,人必须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目标努力学习和奋斗,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以上这些需要都来自生活,所以生活适应课程必须以现实生活的需要为基础。
从家长的角度看,家长对于智力残疾儿童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他们将来能独立生活。因此,培养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学会一些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常识、学会与人相处,具有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讲解生活适应课程应该考虑的内容。
当然,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还需要考虑儿童本身的能力与家长的愿望,建议在教学前能进行至少一次家访和一次以上对与儿童生活亲密人员的访谈,以了解儿童现时和将来生活的实际需要。
从社会的角度看,根据社会对智力残疾儿童者普遍的要求和愿望,应培养儿童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人与社会的互动是双向的,因此,培智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对智力残疾儿童儿童的要求,同时也应该注意把一些新的观念和看法,尤其是智力残疾儿童者所应拥有的权利等传达给社会,使智力残疾儿童者被广泛地接纳。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与社区的融合,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
3.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导向
生活质量是与个体对于自己身体、物质、社会与情感状态等方面发展的满意度相关联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O'Brien等,2001)。它是一个人对一生经历的满意程度,内存的知足感,以及在社会中自我实现的机会(许家成,2003)。
生活质量应该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又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的。从物质生活方面来看,生活质量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条件都得不到满足,其生活是不可能称得上高质量的。然而,光有物质条件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很好,但是他们缺乏家庭温暖或缺乏成就感,整天闷闷不乐、抑郁焦虑,感觉不到幸福,这种生活也谈不上是高质量的。当基本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之后,精神需要的满足就变得非常的重要。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了生理的需要外,精神的需要包括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安全的需要,是指个体希望获得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职业安全等。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希望从属于某一个组织或某一种团体,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得到承认;希望同伴之间保持友谊和融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