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小店区自然环境简况.doc

格式:doc   大小:45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店区自然环境简况.doc

上传人:endfrs 2017/6/29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店区自然环境简况.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地理位置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地处全省中部、黄土高原边缘,市境总面积为6988km2,市区1460km2。太原市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汾河冲积平原,汾河自北向南穿过太原市。全市共辖6区、3县、1个县级市、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六区即: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小店区;三县:清徐、阳曲、娄烦;县级市为古交市;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太原工业园区、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
本项目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孙家寨村西210m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41′30′′,东经112°30′57′′。
项目具体地理位置见附图1。
2、地形地貌
太原市地处晋中断陷盆地的北端,其北、东、西三面环山,北部山区为系舟山、云中山的延伸,是忻州盆地和太原盆地天然分界,东部山区为太行山余支,通称东山,西部山区是吕梁东翼,通称西山,南部为平原。
太原盆地地形总趋势为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间低。由于构造运动的差异性,盆地内东西两侧呈明显的不对称。西部山区与倾斜平原直接相连,洪积扇裙状起伏延伸30余公里,但扇小坡大;东侧由山区、黄土丘陵、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组成,构成开阔平缓地形。
太原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总面积为6956km2,其中土石方山地约占52%,黄土丘陵约占30%,平川约占18%。山地、丘陵、平川的比例大体是5:3:2。整个地形北高南低,由北向南逐渐倾斜,太原盆地是新生代第三纪形成的断陷盆地,其边缘一般均为有断层存在并控制盆地构造运动。在盆地基底,发育着东西向次级构造,将盆地由北向南分割成地垒或地堑,致使盆地内基岩埋深变化悬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变化较大,在90~
600m之间。
本项目处于太原市南部,附近区域地形平坦,地表几乎全被人工建筑和耕地所覆盖。
3、地质构造
太原盆地为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在东西山大断裂的控制下不断下沉,沉降幅度大于800m。太原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系、变质岩系,其上为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海相沉积物,构成煤系地层的地盘。在奥陶系石灰岩之上,依次沉积的地层有石炭系、二迭系、新生界第三层、第四系沉积物比较发育,地层岩性略述于下:
①前第四纪地层
奥陶系(O):出露地层为中奥陶统和下奥陶统石灰岩,层厚500m左右,与下覆地层寒武系呈假整合接触。
石灰系(C):普通分布与东西山一带,为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页岩、砂质岩、石灰岩与煤层,层厚250m左右,与中奥陶统呈假整合接触。
二迭系(P):为砂、页岩互层,层厚600m左右,同石灰系地层整合接触。
新第三系(N):为冲洪积物,出露在盆地外围基岩和侵蚀面,与下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底部为石砺,局部有胶结现象,上部为紫色粘土,层厚在盆地边缘5-15m,在盆地内为200m左右。
②第四纪地层
下更新统(Q):河湖相,在太原盆地周围有出露,岩性为砂砾石、粘土、亚粘土层、颜色灰---灰黑色,岩石成分为石灰岩、火成岩。洪积物为褐色、棕色堆积物,物质成分单一,同附近山区岩性有关。
中更新统(Q):河湖相,岩性基本与下更新统河湖相沉积物相同,顶板埋深40-50m。洪积物分布在山前琴弦平原与外围山区,岩性为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