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炙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功用】回阳救逆,兼顾利水。
【主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汗、下后,心肾之津液两虚,以至病仍不得解,阴3:茯苓四逆汤和干姜附子汤区别。茯苓四逆汤和干姜附子汤均为汗下后出现烦躁的证治方剂,因汗下之序有异,其病机、治法乃至方药迥然有别。
干姜附子汤证乃“下之后复发汗”所致,下之苦寒攻伐,阳气内伤,阴寒内盛,复用汗法,则使阳气随汗液浮越外泄,形成内真寒外假热、阴盛格阳之证。昼日烦躁不得眠,身无大热(言外之意可有微热之象),是阳气外浮,假热之象;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则是阴寒内盛之证。干姜附子汤药专力猛,旨在破阴,以收回阳之效。
茯苓四逆汤证为“发汗若下之”所致,汗为心之液,发汗伤心阳,下之阳更伤,形成心阳虚衰、阳气欲脱之证。其烦躁亦由阳虚欲脱,’肾水欺凌,心神扰乱所致。茯苓四逆汤旨在扶阳,以温补元阳,降除水气取效。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茯苓具有良好的宁心除烦的作用,能对由于病传少阴,阴阳两虚,水邪内扰心神而出现的烦躁一证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烦躁是症状,是标;而本在于阳虚气化无力,水气上泛扰心;故重用茯苓淡渗利水,配伍附子通阳化气利水,使水气从下而利;故方中重用茯苓是取其利小便,伐肾邪而宁心除烦,标本同治,一箭双雕。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一、烦躁
周连三医案:段某某,素体衰弱,形体消瘦,患病年余,久治不愈。证见两目欲脱,烦躁欲死,以头冲墙,高声呼烦。家属诉:起初微烦头痛,屡经诊治,因其烦躁,均用寒凉清热之剂,多剂无效.病反增剧。面色青黑,精神极惫,气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凉,四肢厥逆,脉沉细欲绝。
拟方如下:茯苓30克,高丽参30克,炮附子30克,炮干姜30克,甘草30克,急煎服之。服后烦躁自止,后减其量,继服10余剂而愈。
按语:少阴心肾阳亡阴伤,虚阳浮越而烦躁。又神惫气喘,冷汗如油,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脱象备矣。恐阳亡而阴不能继,急用茯苓四逆汤以回阳救阴,交通心肾。待阳回津复,坎离既济,则烦躁自除。切勿清热除烦,以寒治寒,否则,残阳游冰,祸不旋踵。
二、亡阳
白棋宗医案:李某,女,35岁。平素阳常不足,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寒多热少,入夜尤甚,常增被而不暖。初用辛凉解表,继用苦寒泄下,以致病重,卧床不起已两个月。现症:面色白无华,精神恍惚,形体消瘦,凉血大出,汗流满面,语声低微,气息奄奄,四肢烦逆,六脉欲绝。
拟方:茯苓30克,附子15克,党参15克,干姜15克,甘草15克。连服6剂,汗止足温,六脉来复。效不更方,量稍减,服之16剂而愈。
按语:阳虚感冒,本应扶阳解表,反用辛凉解肌,甚至苦寒泻下,无疑以寒治寒,雪上加霜,此误也,得之必厥。急宜回阳救逆,兼固阴液之法,方可起死回生矣。
上案补注: 茯苓四逆汤由四逆汤加人参加茯苓而成。由方中选用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益气生津可得知此证阳气虚衰极甚,达亡阳欲脱之危,故知茯苓四逆汤亦用于亡阳急症、重证上,尤适合于亦阴阳俱虚,阳虚尤甚者。
三、心悸
贺有功医案:汪某,男,53岁,1959年1月7日入院。心慌气喘反复发作已3年,每年发作2—3次,每次发作15分钟,近次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