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作业规程编制指南
11 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
编制概要
〔1〕每一个工作面,在开工前,按照程序、时间和要求,编制作业规程;不得沿用、套用作业规程进行施工。
〔2〕规程编写人员在编写前应做到以下几点:明确施工任〔3〕其他煤〔岩〕层技术特征分析。
〔4〕按比例绘制地层综合柱状图。
〔5〕根据相关参考规定对围岩进行分类。
地质构造
〔1〕描述巷道煤〔岩〕层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断层,褶曲,裂隙,火成岩侵入的岩墙、岩床,陷落柱,导水性及其控制程度等参数。
〔2〕受冲击地压威胁的煤〔岩〕层或应力集中区掘进,对施工的影响,应有技术分析。
〔3〕在突出煤层顶底板掘进岩巷时,必须使用经定期验证的地质资料。
〔4〕按比例绘制地质平面图、剖面图。按比例绘制瓦斯地质图。
〔5〕根据普氏岩分类法对围岩进行分类。
水文地质
〔1〕分析巷道区域的主要水源,有影响的含水层厚度、涌水形式、涌水量、补给关系、影响程度等。
〔2〕分析巷道区域的图纸资料,分析相邻老巷、老空积水、钻孔终孔位置、封孔质量、构造导水等对施工平安的影响程度。
〔3〕分析第四纪砂砾层水、承压水等的水量、水压及其与工程的距离和关系,进行隔水层平安厚度计算。
〔4〕积水区域附近掘进巷道,应在掘进工程平面图上标出其“三线〞〔积水线、探水线和警戒线〕。
〔5〕根据隔水层平安厚度、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的计算参考公式,确定相关参数。
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巷道布置
〔1〕描述巷道布置:层位、水平标高、断面、工程量、坡度、中腰线、开口的位置、方位角等。
〔2〕巷道净断面的设计,必须按支护最大允许变形后的断面计算。
〔3〕突出矿井巷道布置原那么:充分利用保护层,避开地质破碎带,避开应力集中区,掌握施工动态和围岩变化情况等。
〔4〕巷道开口施工:开口方法和步骤,开口前的准备工作,开口附近的支护加固,一次成巷、支护方式等。
〔5〕巷道施工顺序:巷道为分段定向施工时,逐段说明巷道中线方向、坡度、各段长度、与煤层的相对位置等。
〔6〕特殊地点的施工:如车场、硐室、溜煤眼、交叉点、绞车房等,该巷道与其顶部或底部老巷道的岩层厚度,要将其空间位置、坡度和特殊要求描述清楚。特殊工程应按设计要求绘制大样图,标出开口的位置、转变点、起坡点,平、竖曲线等计算数据。
〔7〕按比例绘制巷道剖面图,按比例绘制开口大样图。
〔8〕根据巷道断面形状及其适用条件确定最优巷道。
矿压观测
〔1〕观测对象:矿压显现明显、跨度大的巷道,松软的煤、岩层或流沙性岩层中的巷道,破碎带的巷道,“三软〞〔顶板软、煤层软、底板软〕及煤〔岩〕与瓦斯突出煤层的巷道,不支护巷道,各类支护巷道等。
〔2〕观测内容:顶底板活动规律分析;不支护巷道外表位移量观测,支护巷道顶板离层量、底板及两帮变形相对移近量监测,支护质量动态监测,锚杆锚索锚固力检测等。
〔3〕观测方法:主要包括矿压观测仪器、仪表的选型、安设位置,矿压观测方式、观测时段等。根据掘进巷道顶板压力显现状况,安设顶板离层仪、锚杆压力指示仪等,对锚杆受力及围岩位移进行适时观测。
〔4〕数据处理:监测数据与支护设计不符时,应重新计算,改良设计。
支护设计
〔1〕根据巷道围岩性质,矿压观测资料,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支护设计,确定巷道支护形式,选择支护参数等。
〔2〕巷道支护设计,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解析法:根据巷道围岩的物理学性质、巩固程度、地压作用方向及大小,巷道的不同用途、条件,合理选择支护方式与参数。
②工程类比法:参照煤炭系统总结的经验,根据本煤矿或邻矿同煤〔岩〕层矿压观测资料、支护方式与参数和经验公式进行设计。
③围岩松动圈分类法:根据巷道围岩松动圈分类及锚喷支护建议进行支护设计。
〔3〕巷道临时支护的方式:明确临时支护的方式,确定工作面与临时支护、与永久支护间的最小和最大距离。
〔4〕坚硬稳定的煤、岩层中巷道不设支护的条件和要求:
①巷道开凿后,岩体不发生明显的变形和位移。
②巷道在整体均匀的岩层中,无冲击地压危险。
③煤和半煤岩巷道中,煤层无自然发火危险。
④岩体位移测定自然稳定,或有相邻矿井同类地质条件不设支护的巷道为依据。
⑤制定不设支护的平安措施。
〔5〕复合顶板、软岩巷道或特殊地点需锚索时,可根据现场实际确定锚索长度及布置方式。
〔6〕位于软岩中的巷道和受动压影响的巷道,采用柔性或可缩性支护形式,有底鼓的应明确防治方法。
〔7〕按比例绘制巷道支护平面图、断面图。按比例绘制临时支护平面图、剖面图。
〔8〕根据巷道支护分类规定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