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数据防泄密方案大纲
数据防泄密背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日常办公、通讯交流和协作互动的必备工具和途径。但是,信息系统在提高人们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对信息的存储、访问控制及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终端及服务器的访问控制提出了安全需求。目前对内外安全的解决方案,还停留在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防病毒等被动防护手段上。在过去的一年中,%的计算机用户使用杀毒软件,%设有防火墙,%使用反间谍程序软件,%的用户遭遇过至少一次病毒、蠕虫或者木马的攻击,%遭遇过至少一次间谍程序攻击事件。据国家计算机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数据显示,由于内部重要机密数据通过网络泄露而造成经济损失的单位中,重要资料被黑客窃取和被内部员工泄露的比例为1:99. 这是来自于国家计算机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的一个数据,据调查显示,互联网接入单位由于内部重要机密通过网络泄密而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中,只有1%是被黑客窃取造成的,而97%都是由于内部员工有意或者无意之间泄露而造成的。在这个大的前提下,我们开始今天的话题。
什么是数据防泄密
例一、新华网北京11月21日电(记者南婷、林苗苗)腾讯QQ群数据遭泄露,用户姓名年龄等信息均可“秒查”!QQ是我国公民使用最为广泛的即时通讯工具,此次数据泄露涉及7000多万个QQ群、12亿个部分重复的QQ号。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这个泄露影响的
不仅仅是腾讯自己,这已经涉及到了所有QQ用户的信息安全、财产安全甚至是人身安全。
例二、世界最大职业中介网站Monster遭到黑客大规模攻击,黑客窃取在网站注册的数百万求职者个人信息,并进行勒索;程序员程稚瀚四次侵入北京移动充值中心数据库,盗取充值卡密码,获利300 多万元。2003 年广东联通7 名人员,利用内部工号和密码,对欠费停机手机进行充值,使联通损失260 万元。2005 年12 月25 日,美国银行披露,2004 年12 月下旬,丢失了包括1200 万信用卡信息的磁带备份. ---Gartner Research;CSI/FBI 2005 年计算机犯罪和和安全会的相关报告中提到70%的信息系统数据丢失和遭受攻击,都来自于内部。
1、数据防泄密简介
在信息安全领域,DLP是英文Data LeakPrevention(DLP数据泄露防护系统)的缩写,数据泄密防护(DLP)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防止企业的指定数据或信息资产以违反安全策略规定的形式流出企业的一种策略。DLP这一概念来源于国外,是目前国际上最主流的信息安全和数据防护手段。
数据防泄漏的目的
2、数据泄漏的方式
从实际情况来看,数据泄露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窃密、泄密和失密。结合各种实际情况,数据泄露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七种:
1. 国外黑客和间谍窃密:国际国内许多黑客和间谍,通过层出不穷的技术手段,窃取国内各种重要信息,已经成为中国信息安全的巨大威胁。如果放任不管,必将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2. 外部竞争对手窃密:企业与企业之间采用多种方式窃取竞争对手机密信息,自古以来都是普遍发生的。如果中国企业不重视自身机密信息的保护,不仅会造成商业竞争的被动,直接损失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会导致整体行业的衰落与灭亡。
3. 内部人员离职拷贝带走资料泄密:由于中国企业不重视知识
产权保护,不重视机密信息安全,所以离职人员在离职前都会大量拷贝带走核心资料。在这些人员再次就业之时,这些被拷贝带走的商业信息,就成为竞争对手打击和挤压原单位的重要武器。
4. 内部人员无意泄密和恶意泄密:国家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对于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会导致涉密人员在无意中泄密。而部分不良分子,出于对原就业单位的报复,肆意将机密信息公之于众,甚至发布到网上任人浏览。
5. 内部文档权限失控失密:在内部,往往机密信息会分为秘密、机密和绝密等不同的涉密等级。当前多数单位的涉密信息的权限划分是相当粗放的,很难细分到相应的个人。因此,内部数据和文档在权限管控方面的失控,会导致不具备权限的人员获得涉密信息,或者是低权限的人员获得高涉密信息。
6. 存储设备丢失和维修失密:移动存储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手机存储卡、数码照相/摄录机等,一旦遗失、维修或者报废后,其存储数据往往暴露无遗。“艳照门事件”就是此类事件的典型。
7. 对外信息发布失控失密:在两个或者多个合作单位之间,由于信息交互的频繁发生,涉密信息也可能泄露,导致合作方不具备权限的人员获得涉密信息。甚至是涉密信息流出到处于竞争关系的第三方。
二、为什么要采取数据防泄密措施
数据泄漏愈演愈烈,传统的防火墙、反病毒软件、入侵检测等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已难以独立应对。值得庆幸的是,在IT新技术迅速变化的新生态中,当传统安全法则在面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