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水城县龙场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区规划详解 】是由【梅花书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水城县龙场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区规划详解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水城县龙场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区规划
根据水党办发[2012]44号等文件精神和《水城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要求,结合我县茶叶产业发展优势,为全县茶叶产业发展树立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加工连续清洁化的现代农业茶叶产业示范样板,特制定水城县龙场乡茶叶产业园区规划。
产业园区位于水城县南部的龙场、顺场、杨梅等乡,境内山峦起伏,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2250米,最低海拔9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极端最低温温-℃,,≥10℃℃,多年平均降雨量1230㎜,无霜期270天。全乡村村通公路,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森林覆盖率高。
地貌以高中山为主,成土母质以玄武岩、页岩为主,土壤类型主要以山地黄壤、黄棕壤为主,土壤质地为沙壤,偏酸,耕层深厚,肥力中等,山地约占85%左右,适宜发展高山有机绿茶和建立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区。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增产增效为目标,突出特色,优化布局,推广良种,扩大规模,建设基地,整合资源,培育龙头,打造品牌,将该园区建设成为现代茶叶产业示范样板,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将水城县茶叶产业打造成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实现茶叶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建设目标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实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点线结合,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优良化,加工清洁连续化,发展持续化,通过三年的努力,使该产业园区茶园总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建设成为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示范样板,推动和带动我县茶叶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建设地点
产业园区建设在龙场乡、顺场、杨梅等乡的渔塘、瓦厂、戈波、茅草、雨落、发堤坎、顺场、高枧槽等村。
四、建设规模及内容
(一)茶园建设规模
产业园区建设总面积6万亩,2011年新建10000亩,2012年新建10000亩;2013年新建10000亩;2014年新建15000亩;2015年新建15000亩。
园区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0亩。
(1)新茶园建设。面积60000亩。新建茶园选择在土层厚,-;定植前深耕种植行50厘米,亩施农家肥1500公斤,饼肥200公斤,磷钾肥50公斤;栽植规格为:,,-,亩栽茶苗
3000余株,栽植后及时加强田间管理,保证苗全苗壮。
(2)茶园综合利用。在茶园内种植果、药等植物,园地四周栽植50米宽的防护林,夏季遮阳,冬季防冻,提高鲜叶质量和产量。
(3)核心示范区建设。面积10000亩,以龙场乡的现有茶园为基础,通过补植连片,强化茶园管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农房、住居环境、生产环境进行改造,进一步规范完善专业协会、专合组织、生产加工等管理体系,建成一个现代化茶叶生产加工展示区。
(二)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
(1)公路建设:10公里以上;整治20公里以上。
(2)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渠、路、池、土地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水网、路网、电网相配套。
2、加工厂房建设
在龙场、顺场等乡新建加工厂2个,总面积10000平方米,购置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2条。
五、投资概算
(一)资金概算:
预计总投资8750万元(不包括水、路、池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投入按相关项目标准计算)。
1、新修整治公路30公里(新修10公里、整治20公里),平均10万元/公里,共300万元,整合通村公路项目进行建设。
2、新植茶园6万亩,1000元/亩,共6000万元。
3、茶园水、渠、路池等基础建设按相关项目标准计算。
4、核心示范区配套设施建设,以农户为主,政府按新农村建设标准进行补助。
5、2个加工厂房1600万元,机械设备800万元,由茶叶企业投入,政府利用扶持项目给予支持。
8、技术培训,由农业局负责组织实施,政府每年补助10万元。
(二)资金筹措:园区建设实行茶农和企业投入为主,政府以奖代补,政府主要补助环节;公路建设,良种苗木,园内基础设施;茶农负责茶地翻耕、施肥、栽植及栽后管理,企业负责自有基地建设、厂房改造、加工生产线的设备购置。
六、效益预测
该产业园区建成后,新增茶园面积60000亩,使园区内茶园总面积达到7万亩以上,,农户户均增收5500元以上,茶叶成为园区内农民的主导产业及主要收入来源。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农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
同时,茶叶园区建成后,将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成果,保持水土,扩大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生态环境,为区内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七、保障措施
1、实行分工负责制
坚持落实“一个产业一名县级领导,一个主体单位,一个工作班子”的产业发展责任制,县成立茶叶产业园区建设实施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扶贫开发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农业局、基地乡(镇)政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组成,实施小组主要负责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部门配合、资金整合、目标督查、政策争取等重大问题。县农业局具体负责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培训、茶园建设技术培训及种苗的调供,参与项目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基地乡(镇)和基地村负责茶叶产业基地建设中的协调组织工作,主体负责基地建设入户规划及组织实施;龙头企业负责厂房改造及加工生产线的购置,对基地茶园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行订单生产;专合组织联合相关部门及龙头企业,具体组织茶农生产和产品销售。
2、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
该园区建设与扶贫连片开发相结合,建立政府引导、农户为主体,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充分利用财政扶贫资金,上级部门资金和地方整合资金,对
茶园建设、技术培训、种苗等主要环节进行财政资金补助;企业负责核心茶园基地和加工技术建设、销售网络建设的投入;茶农主要负责肥料、劳动力、生产管理和部份种苗的投入;同时争取信贷投入、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发展茶叶产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坚持项目资金的管理主体不变、投入渠道不变、资金用途不变、使用性质不变、审批程序不变的原则,按责权统一、管理规范的要求,实行项目资金责任制、项目资金使用报批制、项目资金使用公示制、项目资金管理专帐核算制、项目资金管理审计制、实行项目资金检查验收制、确保项目资金发挥综合效益。
4、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县农业局加强与省茶叶研究所的技术合作,加快我县茶树新品种更新推广,切实提高单产水平,培育高产高效生态茶园,重点加大茶叶生产优质高效集成技术、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的科技攻关、应用与推广,制定茶园管理规程,推广病虫草害绿色防护、统防纺治,提高茶叶采摘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和无公害基地认证。加快茶叶加工技术改造,重点加强茶叶加工连续化、清洁化生产线改造,强化技术培训,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龙场等乡
开发茶叶产品、进行专业培训,加快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重点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茶农,提高茶叶发展的科技含量。
5、强化目标考核
对茶叶园建设实行单项考核,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作为考核县级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坚持经济激励与荣誉激励相结合,正面激励与责任追究相结合,通过严格考核与奖励,调动各级干部和农民参与茶叶产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力争通过茶叶产业园区的发展,培育1-2个龙头企业,培养一批产业性技术工人,力争通过茶叶产业发展,培养一批产业大户、企业老板、优秀党委书记乡(镇)长,对作风飘浮、不作为、考核达不到要求的相关部门及乡(镇),严格实行问责追究制。
二O一二年十一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