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诺曼底登陆战役.docx

格式:docx   大小:33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诺曼底登陆战役.docx

上传人:niupai11 2022/10/13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诺曼底登陆战役.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诺曼底登陆战役 】是由【niupai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诺曼底登陆战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战例分析
诺曼底登陆战役,对于盟军在西欧展开大规模进攻,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具有重要意义,为组织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提供了有益经验。
一、关于盟军诺曼底登陆作战成功之原因盟军诺曼底登陆之所以成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有利的国际形势。
在苏德战场,苏军已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法西斯德军一再溃退,希特勒只好把大量预备队和西线兵力东调,以阻止苏军的迅猛攻势。在亚洲太平洋战场,日本陆军深陷中洋上屡遭失败,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日本政府无力与德国进行战略配合。在意大利战场,由于意大利政府投降,德国不得不把大批兵力部署在那里,以对付美英军队的进攻。在西欧各国,大规模的反法西斯运动如火如荼地发展,各国人民反对法西斯占领的武装斗争此起彼伏,德军在各占领国已立足不稳。在地中海和大西洋,盟军已控制了那里的海上通道。所有这些,都为盟军在西欧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 周密细致的情报保障。
盟军在发动诺曼底登陆战役前,对敌情作了广泛而周密的侦察,对希特勒的部署方案了如指掌。这对制定登陆战役计划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格兰布莱切里公园,英国设有一个相当强的密码情报破译中心,密码破译人员总是把译后的情报加密后及时送往战场上的最高指挥官,为盟军正确实施登陆指挥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在登陆前的两个多月内,盟军侦察机出动4560架次,为登陆作战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战役战术情报此外,盟军还派出小型潜艇抵近法国海岸进行侦察并取回登陆海滩上的泥沙样品,分析滩岸地质情况。这一点对重型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登陆十分必要,也是空中侦察无法做到的。
(三) 登陆方向、地点和时间的正确抉择。
盟军在拟定登陆作战计划时认为,可供登陆的方向有法国北部和南部。根据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迅速指向德国腹地的战略意图,盟军应以法国北部为主要登陆方向,并以法国南部为次要登陆方向原计划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实施登陆,后因船只不足,南部方向的登陆推迟至1944年8月才加以实施。
那么,法国北部可能登陆的地段在什么地方呢?盟国远征军联合参谋部经过分析和研究
,列出了加来地区、诺曼底的塞纳湾地区和靠近塞纳湾的科唐坦半岛等几个候选的登陆地点。联合总参谋部中的陆军和空军代表倾向于选择加来地区他们认为,加来地区距英国最近,其间是狭窄的加来海峡,仅有33千米宽。从这里横渡海峡,便于盟军快速航渡和空中、海上支援,在加来海峡登陆后,也便于迅速向法国首都巴黎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进攻。他们说,从英国起飞的战斗机作战半径小,登陆地段离英国南部机场越近,战斗机进入目标上空的有效战斗时间就越长;另外,登陆地段须有合适的海滩,便于实施登陆以及补给品和后续部队上岸,还要有良好的港口。从这些方面来看,加来地区具有优势。盟军最高指挥部还根据气象、潮汐和月亮圆缺等情况,将登陆时间定在1944年5月或6月。在德黑兰会议上,美、英、苏首脑商定在1944年5月1日登陆。当艾森豪威尔就任最高司令后,为了扩大登陆区和获得更多的登陆艇,又将登陆日期改在6月初。但具体哪天实施登陆合适,仍然是个令人头痛的难题。因为一个月之内,只有有限的几天符合登陆条件。拿月光来说,若无月光,空降部队则难以辨认地面目标;而皎月下,渡海作战的庞大舰队又容易暴露目标。但两者比较,月光对于登陆作战特别是空降作战还是必不可少的。拿潮汐来说,在诺曼底海岸,平均潮差18英尺,最大潮差25英尺,海滩的坡度很小,每距100英尺才升高1英尺。陆军希望在快到高潮时上陆,以缩短部队通过暴露海滩的时间,而海军则主张低潮时登陆,好处是登陆舰艇可在敌抗登陆障碍物以外抢滩,陆上爆破队也可在高潮到来之前排除这些障碍物。拿天亮时间来说,6月份4时30分天就大亮了,根据以往经验,最好在日出前12分钟至日出后90分钟之间上陆。按当时的夏令时间(时针拨快2小时),诺曼底6月上旬登陆日的日出时间是5时58分。由于5个登陆地段的潮汐情况各不相同,因此规定了5个上陆时间,最早的6时30分,最晚的7时55分。经过对上述诸多因素反复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后,艾森豪威尔确认6月上旬只有5日、6日、7日这三天符合登陆进攻所需要的条件。若错过这三天,则要等到半个月以后,即6月18-20日,但这后三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比不上前三天。于是,他最终选定6月5日。关键是届时天气究竟如何?天不作美,6月5日,盟军官兵最不愿看到的鬼天气出现了。怎么办?当时出现意见分歧:陆军第21集团军群司令蒙哥马利主张按既定时间办,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实施登陆作战;而海军司令拉姆齐认为,海上风浪将超过6级,足以使登陆舰沉没,难以实施登陆,空军司令利-马洛里则认为在如此恶劣的气象条件下空军根本无法执行任务。于是
,盟军诺曼底登陆战役总指挥艾森豪威尔决定将原定登陆时间推迟24小时,即改为6月6日登陆。后来果然登陆成功。
(四) 巧妙伪装与欺骗。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准备与实施过程中,煞费苦心,运用了类似“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欺骗手段,其主要手法是在严格隐蔽诺曼底登陆真实企图的同时,故意显露将在加来地区登陆的种种迹象。美军在加来海岸对岸的多佛尔设立了一个假司令部,亮出了“美国第1集团军群”的番号,并公开任命战功赫赫的巴顿中将充当这个有名无实的假集团军群的司令;尽管是假司令和假司令部,没有隶属的实兵部队,但却从未间断过无线电发报,诺曼底登陆的前一天,这个假司令部的电文数量达到高潮;不久,在多佛尔地区的泰晤士河口和梅德韦河上出现了大量的假登陆艇,还在英国东海岸构筑了假码头,设置了假的作战物资堆积场,并树起明显的登陆部队上船点标志,造成有一支“完整的舰队”为在加来登陆而加紧准备的假象;数百辆假坦克排列在德军飞机能拍摄到的东海岸附近;蒙着篷布的空卡车在无人的营地来往奔驰,无人的帐篷区仍然炊烟四起,保持了重兵集团驻屯地区应有的那种军营生活气息,盟军无论是航空侦察还是地面、水面侦察,都加大了正面,而且安排在加来地区的侦察活动还“超过”诺曼底地区,凡是派一架飞机到诺曼底上空侦察,就至少派两架飞机到加来上空实施佯动侦察,使德军弄不清盟军侦察的重点究竟在哪里;盟军的轰炸航空兵一批批向加来地区上空飞去,夜以继日地加紧轰炸加来、布伦一带的桥梁、护岸工程和德军雷达站,飞机出动架次和投弹数量均为诺曼底地区的两倍,直至登陆部队正式登陆的航渡编队已接近塞纳湾时,盟军的飞机和舰炮才单独集中对诺曼底地区的登陆场和未被摧毁的敌雷达站进行直接的猛烈轰击…
…盟军所组织的上述种种欺骗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本来希特勒猜测过好几个地方都可能成为盟军登陆点,但后来渐渐地让“加来”的说法在耳朵里扎了根。直至登陆战役的隆隆炮声已经打破了诺曼底的宁静,德军统帅部仍然错误地认为那只不过是一种牵制性行动而已,误认为盟军的主要突击方向在加来地区。部署在加来地区的德军19个师始终在原地“守株待兔”,没有发挥抗登陆的作用
O
(五)牢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
在登陆前几个月内,盟军战略空军和战术空军对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铁路枢纽、桥梁、公路及其他重要目标持续进行了大规模轰炸,塞纳河上24
座桥梁被炸毁18座,使德军运输系统瘫痪,部队机动受到极大的限制。登陆前3周,对诺曼底周围机场进行轰炸,使其85%遭破坏。登陆前一周,英空军袭击德远程雷达站并使其大部受损。因此,盟军登陆时基本未遇到德空军的抵抗。诺曼底登陆战役临发起前,6月5日夜至6月6日5时,由2500架重型和中型轰炸机实施航空火力准备,投弹约1万吨,轰炸登陆地域及其附近地区。登陆舰艇抢滩前,由大量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对德军防御阵地进行轰炸和扫射。5时30分,100余艘火力支援舰对80千米登陆正面实施舰炮火力准备,随即转入火力支援,取得良好效果。在登陆后的纵深战斗中,舰炮继续实施有效的火力支援。为了夺取制海权,盟军首先在大西洋上粉碎了德军潜艇的攻势,使德军的潜艇很难通过比斯开湾进入英吉利海峡攻击盟军的舰艇。德国水面舰艇的活动也因盟军的袭击而受到很大限制。盟国海军还在英吉利海峡东口布设水雷进行封锁,在西口派出大量反潜飞机昼夜进行分区巡逻,每30分钟就能对整个水域搜索一遍。盟军还把登陆地域的水域分成若干个区,每区分别由不同类型的舰艇进行警戒,粉碎了德军用遥控摩托艇、鱼雷等袭击盟军的企图,盟军海军在登陆战役打响前,即已开始部分的战斗行动。他们安排255艘扫雷舰艇和设标船,清扫德军布设的雷区,为登陆输送队清扫出10条渡海航道,并派出布雷舰艇和摩托艇布设了6850个水・=|=・
雷。
二、关于德军诺曼底抗登陆作战失败之原因德军诺曼底抗登陆作战之所以失败,主要有以下几下方面的原因:
(一)总的战争形势对德国不利。
从总的战争形势来看,1944年上半年,轴心国集团已陷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形势已变得对德国越来越不利,它正疲于防守和挣扎,失败已是大势所趋。当盟军以86个师(其中40个师为第一波)287164万人的部队、5000余艘船和115万余架飞机在诺曼底地区实施登陆时,德国用于整个西线防守的部队只有58个师(而且各师普遍缺员,其中33个还是机动能力很差的海防师)編为“B”“G"两个集团军群,其中负责海岸防守的“B"集团军群(配置在法国北部、比利时和荷兰沿海一带),主力又配置在加来地区,诺曼底地区只有6个师(含3个海防师)。而用于抗登陆的海、空军更是少得可怜,仅有500余艘中、小型水面舰艇和500余架飞机。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从客观上决定了德国必败。
(二)德军在西线的防御准备不充分。
1940年,德国“闪击”荷、比、卢、法,占领西欧。从那时起,德国最高统帅部就开始注意加强西欧防线问题,并于1941年12月下令以最快的速度构筑一道从挪威到西班牙的“大西洋壁垒”。这是一道由坚固支撑点和野战工事构成的、设有地雷和水中障碍配系的永久性抗登陆防线。但由于工程量过大,到1943年底还远远没有完成。1942年,德国“闪击”苏联破产后,德国最高统帅部感到了其将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加强西线的防御变得日益紧迫起来,于是便命令驻扎在法、比、荷的德军在大西洋沿岸港口和炮台之间筑起一道严密的防线。但是,由于这些部队负有防守和军事训练的任务,并且经常被替换到其他地区去作战,他们既没有时间和精力,也没有心思来构筑防御工事。因此,作业进展非常缓慢,主要防御工事迟迟未能完成。不仅工事构筑的进度不一,而且质量很差,不符合抗登陆作战的要求。因为“所建立的防御完全不是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正面前的障碍物太少……多数隐蔽工事经不住炸弹。而且“防御重心过少放在岸滩本身的防御上”([德]K蒂佩尔斯基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下册,488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后来,隆美尔虽然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进行水下布雷,在沿岸地区后方构筑反空降兵阵地,在便于登陆的地区打桩等等,但为时已晚,无法扭转德军防御的总体劣势和不足。直至盟军登陆之前,德军只在加来地区沿海岸修筑了一道纵深5~6千米的较坚固的永备工事设有岸炮阵地以及由坦克陷阱、防坦克壕、钢筋混凝土隐蔽部构成的坚固支撑点,各支撑点之间敷设有大量地雷和障碍物,水中设置了障碍物和水雷区。而在诺曼底地区的防御则十分薄弱,只构筑了若干个独立支撑点,且大部分是野战工事,纵深小,沿岸只有一道工事,工事之间仅设有水下或岸上障碍物,整个防御地段缺乏空中掩护。所以,当盟军以突袭的方式在诺曼底地区实施登陆时,德军措手不及,等待他们的唯有失败。
(三)在战略指导上,德军最高统帅部多次出现失误。
早在1942年春,希特勒及其最高统帅部不仅预计到盟军将会在西欧登陆,而且已充分认识到其严重性。希特勒在1942年2月23日签发的第40号指令中,曾明确指出,“在即将到来的时间里,可能会出现敌人在欧洲海岸实施最大规模登陆的危险……哪怕是敌人有限目标的登陆行动,只要这些登陆行动会导致敌人在海岸地带建立立足点,那就无论如何也会严重打乱我方的计划。尽管如此,在对盟军登陆地点的判断、抗登陆作战的组织与实施以及指挥的协调上
,德军最高统帅部却犯了重大的致命错误。在对登陆地点的判断上,德军最高统帅部认为,盟国在加来地区登陆的可能性最大。理由是:11从地理条件来看,加来海峡最窄,其沿岸又有优良的港口,盟军在这里登陆,无论对于突击还是补给而言,其海上的航程最短,而且最易站稳脚跟和扩大登陆场。21从战略的角度来看,盟军若在加来海峡沿岸地区登陆,就可以迅速占领法国东北部、比利时西部和南部,然后直插德国经济中心鲁尔区,切断德军的供应,摧毁德国的军事经济力量与战争潜力。31从作战的角度来看,由于加来地区离英国最近,盟军若在此处登陆,可最大限度地得到远程炮兵、航空兵的支援。而相比之下,盟军在诺曼底地区登陆的可能性则很小,顶多只会在这里进行牵制性进攻。因为:诺曼底地区的英吉利海峡比加来海峡宽阔得多,海面极不平静,沿岸又遍布暗礁,尤其是缺乏大的登陆港口,这不仅不利于登陆,而且还会影响盟军增援兵力和供应工作的速度。再者,从对德国构成的威胁来看,盟军在这一地区登陆,向巴黎方向进攻,远不如从加来地区登陆,直接攻入西欧那样大。况且,从诺曼底地区向德边境前进的途中还必须渡过像塞纳河这样大的江河障碍。正是这样的战略判断,导致了德军在防御准备和兵力部署上“重加来、轻诺曼底”的结果。客观地说,德军最高统帅部的这种判断是不无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因为客观事实本身的逻辑就是如此。正因如此,当盟军反其道而行之时,便很容易达成战略突然性。固然,作为进攻的一方,盟军掌握着主动权,任何时候它都可选择对方防守的薄弱之处,避实而击虚。但是,作为防御的一方,决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敌人会从最有利的方向发起进攻,并且毕全力于一种防御准备方案之上。而应从最坏处着眼,准备多种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藏于九地之下”和“自保而全胜”。德军错就错在它的这种一厢情愿之上,其最高统帅部一直确信盟军会越过多佛尔海峡即加来海峡实施登陆作战,甚至盟军在塞纳湾真正登陆后的头几周内,也未改变这种看法。在抗登陆作战的组织与实施上,当时德军最高统帅部有两种意见。一种以龙德施泰特元帅和盖尔将军为代表,另一种以隆美尔元帅为代表。前者认为,德军不可能守住全部海岸线,因而主张在海岸防御纵深配置重兵,先让敌人登陆,然后乘其立足未稳之时,以强大的兵力实施反突击,将敌人赶下海去。后者的主张则正好相反。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既没有采纳龙德施泰特的观点,也没有接受隆美尔的主张,而是作出了一个折衷的决定,命令直接在沿岸一带集中基本兵力,防御纵深内只留4个坦克师作为预备队。这个决定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因为它首先违背了步坦协同原则,这种步兵在前、坦克在后的防御体系,严重地妨碍了步兵和坦克部队的密切协同与配合;其次,在盟军掌握制空权的条件下,坦克师根本无法迅速抵达海岸实施反突击,后来的事态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指挥的协调上,德军最高统帅部不但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来协调西线德军的防御,而且自设障碍,致使各级指挥机构搞得混乱不堪,有时还互相扯皮。这种状况突出表现在:11战役司令官无权指挥海空军。德空军第3集团军和西线海军舰队直接接受空军总部和海军总部的指挥,与战役指挥官员有协同的关系,致使战役司令官在抗登陆战役中的决心,在海空军方面往往不能得到贯彻。21海岸炮兵在登陆兵上陆前由海军海区司令部指挥,在登陆兵上陆后转隶给陆军炮兵司令官指挥。在抗登陆战役准备时节,陆军对海岸炮兵炮位的选择没有决定权。31在登陆地区沿岸敷设水雷障碍由西线海军司令部负责,陆军没有决定权。41伞兵部队和空降部队属空军建制,在使用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彼此间互不买账,本来兵力就十分不足的西线海、空军根本无法协同陆军作战———这也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丧失制海权和制空权的原因之一。
(四)德军缺乏制空权、制海权以及抗登陆作战的经验。
实施登陆作战,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同样,进行抗登陆作战,成功的关键亦在于此。因此,登陆与抗登陆作战,实质上是敌对双方争夺制空权与制海权的较量较早在诺曼底战役开始之前的几个月里,盟军就开始对德军实施强大的海上和空中攻势,以夺取制海权和制空权,为登陆创造条件。随着盟军在大西洋之战中获胜,制海权已在盟军一方,“海路上的德国潜艇已被肃清,新世界指美洲的大批军队、武器和补给品正通过这条海路源源运来。([英]亨利莫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39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在1944年四五月间,盟国空军发起的大规模空袭,不仅破坏了德军的交通运输线,使法国北部变成了“无铁路公路区”,并使许多桥梁、交通枢纽、调车场以及其他设施被毁,而且还摧毁了德国的海岸炮兵海岸防御工事、飞机场及航空工业设施和几乎全部的雷达站,从而使盟军在整个战场上,从最前线一直到深入后方六十哩以内的地区之中,都掌握着完全的制空权。由于盟军拥有绝对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尤其是制空权,这不仅使德国西线原本很少的海空军难以发挥作用,而且使其作战部队的机动、预备队的调动和补给品的输送严重受阻,极大地影响了德军的抗登陆作战能力。特别是,“所有的预备队到达的时候都太迟了,已经无法发动一次逆袭以粉碎敌人登陆的企图。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敌人已经下船的兵力,在强大空军和炮兵的支援下,足够发动攻势了。”[德]《隆美尔战时文件》,551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出版部
,1959此外,德军由于在加来至格恩济岛一带海峡沿岸的所有雷达站几乎全部被毁,无法发出入侵在即的警报,从而失去了调整防御部署和变更作战计划的最后机会。凡此种种,不能不导致德军的失败。
希特勒非常清楚法国北部抗登陆战役对整个局势的重要性。他的战略意图是,迅速拿下西线,然后挥师东进,以解东线之危,进而继续与苏联红军决战到底。所以,他把西线的抗登陆战役视为决定整个国家的生死命运之战。但是,在这场登陆与抗登陆的较量中,德军没有去争取———至少没有努力去争取———制空权和制海权,这只能说明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制空权和制海权对于抗登陆作战的重要性。否则,希特勒曾答应调给隆美尔1000架喷气式歼击机就不会不兑现,40艘潜艇本应立即出海进行支援作战就不能只出动6艘。这表明,德军是多么缺乏抗登陆作战的经验。事实也正是如此。自近代特别是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以来,为谋求欧洲和世界霸权,德国一直在扩军备战,并率先将最新军事技术用于战争,由此而产生的新的战争理论和战法如无限制性潜艇战、总体战、闪击战等也曾一度产生过强烈的震撼和威慑作用。但那都是进攻与侵略的产物。相比之下,防御的问题德国重视得很不够,有时即使被迫重视,也是以陆军和地面战为主,因为“德国的海岸从未受过威胁”。所以,长期以来,德军根本无登陆可抗。由于没有抗登陆作战的经验,对付盟军的空降与海上登陆,德军除了动用步兵和坦克部队以外,就毫无它法了。就在这仅有的“方法”上,还出了差错指违背步坦协同原则的“步前坦后”部署,那后果就可想而知了。综上所述,在诺曼底战役中,总的战争形势对德国不利决定了其失败的客观必然性,防御准备不足埋下了其失败的种子,战略指导上的失误判断失误、决策错误、指挥混乱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缺乏制空权、制海权和抗登陆作战经验则直接导致其失败。时间虽然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诺曼底战役的经验和教训及其启迪意义则是永恒的,归结到一点就是:任何一厢情愿的思想和行动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三、关于盟军夺取制空权的主要做法美英空军参加诺曼底登陆作战的兵力有:美战术空军第9航空队、战略空军第8和第15空队,英战术空军第2航空队和轰炸机指挥部所属部队,共115万余架飞机。当时德国空军防守法国的第3航空队名义上有各型飞机500余架。登陆战役开始后6月7日以后,德军从国内增调了部分飞机,总数不超过1000架。美英空军拥有轰炸机5112架,而德国空军在6月6日以前只有205架,6月7日以后也只增调了60架;美英空军拥有战斗机5409架,德国空军在6月
6日以前只拥有135架,6月7日以后增调300架。由此可以看出,双方空军兵力对比十分悬殊。在诺曼底登陆战役前后,以夺取和保持制空权为中心,美英空军采取了以下主要战斗行动:
(一)登陆战役前,对德国航空工业交通系统进行了长期反复轰炸,以夺取战略制空权;
(二)实施空中佯动,把德国战斗机牵制在加来方向和本土,使德军产生“主要登陆方向在加来”的错觉;
(三)登陆战役实施过程中,努力夺取战役战术制空权,掩护盟军上岸,支援地面进攻。
诺曼底登陆战役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夺取制空权,美英空军的上述行动对于登陆成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美英空军夺取制空权的斗争,使得德国空军在登陆地域的机场网和雷达站遭到全面破坏,也使盟军在航渡和突击上陆阶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行动自由。而美英空军之所以能够夺取战略和战役制空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英空军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德国空军此时已是捉襟见肘,疲于应付。美英空军在作战时注重歼灭德国空军飞机,对夺取制空权也具有积极作用。
四、关于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盟军海军作战
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海军作战部分称之为“海王”作战。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盟军海军参战兵力有各型舰船5000余艘,其中作战舰艇1000余艘,各种登陆输送舰艇4000余艘。盟军海军在战役全程中,独立地或与其他军兵种协同完成了作战筹划、海上侦察、舰船筹集、夺控海峡、海上输送、扫雷破障、舰炮火力准备和支援、夺占敌港等复杂而繁重的任务,为战役的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做法是:
(一)充分而有效地进行战前准备。诺曼底登陆战役规模巨大,海军参战兵力多,类型多,作战行动样式多,指挥控制十分复杂,而海军作战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因此,必须做好充分而有效的战前准备。盟军海军依其所担负的任务,主要抓好了以下环节:11建立高效的指挥机构,并合理进行作战编组;21隐蔽实施海上侦察,为战役决策做出突出贡献;31千方百计筹借登陆舰船,以满足战役需要;41隐真示假,造势欺敌;51进行近似实践的临战演练。
(二)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全力夺取和保持制海权。盟军海军在拥有绝对海上优势的情况下,将反潜和反快艇作战视为重点,综合运用封炸敌港、海军交战、海上掩护等手段,全力夺取和保持制海权。盟军海军的主要作法有
:将夺取登陆战役制海权纳入整个大西洋战役体系中,将大西洋反潜战与夺取海峡控制权结合进行,通过大西洋反潜战最大限度地消耗德军潜艇兵力,从而为夺取海峡制海权创造了有利条件。盟军海军使用海军航空兵与空军航空兵,持续对德舰艇集中驻泊的瑟堡等港口进行了轰炸和布雷行动;使用舰艇和摩托艇在敌舰艇可能来袭方向上布设6850个水雷,大大降低了德军舰艇兵力的行动自由。盟军海军加强了对登陆编队的海空掩护,由英海军派出24艘驱逐舰和护卫舰,以及小型作战舰艇组成20多个大队,担负登陆编队的伴随和区域掩护任务。在北大西洋上和英吉利海峡西口,使用反潜支援舰群、护航航母和反潜巡逻机,组织多层反潜区域,以防德潜艇突入海峡。在登陆兵航渡中,组织以航空兵和驱逐舰、护卫舰为主组成的机动兵力,及时投入海空交战,歼击德军可能突入海峡的兵力。凡此种种,盟军海军计划周密,兵力集中,措施有力,较好地完成了夺取和保持战役制海权的任务。
(三)周密实施海上扫雷行动。盟军海军扫雷作战的主要任务:一是为每个登陆编队开辟一条从集结上船地区至海峡中心线的航道,在进入德军水雷区前,每条航道将变为2条,共需要开辟10条航道;二是在登陆兵换乘区以南,要清扫若干区域供舰炮火力准备和尔后进行火力支援的舰艇兵力使用;三是尽快将开辟的10条航道连接成一个安全的“大喷管”;四是在英格兰南部集结上船港口沿岸清出4条通向会合区和一条直通“喷管”的航道;五是为拖运“桑树”人工港行动清扫专门的航道。
为了保证这次规模庞大、任务复杂的扫雷作战顺利成功,盟军海军共派出各种扫雷舰艇和设标船255艘。盟军海军制定了周密的扫雷行动计划并周密地组织各兵力间的协同。从5月下旬开始,盟军海军扫雷兵力首先对港口至会合区的航道以及会合区进行了扫雷;D日前几天,又对会合区经英吉利海峡中线至各登陆地域的10条计划航道进行了清扫;最终于D日又对换乘区和火力支援区进行了突击清扫。盟军海军扫雷行动充分利用夜暗和不良气候条件隐蔽突然地实施,并对清扫后的航道均布设了导航灯标和声响浮标。由于盟军海军计划周密,协调得当,措施有力,整个扫雷行动完成得比较顺利。
(四)充分发挥舰炮火力,支援登陆兵突击上陆。德军在诺曼底海岸浅近纵深内部署了28个海岸炮兵连,共有火炮110门;中口径以上火炮配置在混凝土掩盖的工事内,混凝土防护层厚度一般为2~3米大口径火炮则达4米。至1944年6月初,德军海岸炮兵多数阵地正在继续施工中,已竣工的仅有几个大口径岸炮连。盟军在战役的预先火力突击阶段曾使用航空兵对德军海岸防御配系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