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
彭玉生
提要休谟提出的因果问题影响了两个半世纪的科学哲学讨论,即人类
如何从有限经验观察推论必然因果关系密尔从方法论角度阐释了因果推
论的逻辑,指出只有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经验相关才能推论因果,为现
代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奠定了基础。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应用有限,更为常
用的是观察数据统计分析和个案数据定性分析。复杂统计模型用统计控制
模拟实验控制,也能有效检验因果命题。定性分析是理论与经验的反复碰
撞,有利于提出新理论或新假设。本文强调,因果解释一定包括机制解释,而
机制解释一定是理论解释。因果理论不是对经验相关的简单归纳,而是思想
飞跃。检验因果理论的基本逻辑是从理论演绎因果命题,再演绎相关假设,
然后用统计数据检验之。最后讨论整合理论、定性、定量的三点定位原则。
关键词休谟问题密尔逻辑随机试验统计控制个案三点定位
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理论解释,对现象的描述和分类是前科学
阶段。所谓科学理论,是关于超脱具体现象的一般性概念和命题系统,
不仅能够说明是什么,还能够说明为什么。如牛顿力学,解释苹果垂直
落地、行星运行轨迹等。社会科学虽然有很大的特殊性,描述性研究占
据很大份额,但理论解释仍然是其最高目标Merton,1968。
社会科学的理论解释包括两类风格因果解释 explanation 和意
义阐释interpretation。解释性因果解释研究力图揭示社会现象发
生的原因,而意释性意义阐释研究则阐释行动的文化意义。我认
为,因果解释和意义阐释并不矛盾,相反,意义互动恰恰是社会因果机
制的特点。所以,无论是解释性理论,还是意释性理论,因果命题都是
必不可少的。除了少数历史社会学家声称只做历史描述、揭示个案的
特殊性、避免因果分析如 Bendix,1956,纯粹的描述性研究并不多
见,众多学者致力于对现象的因果解释,甚至寻求普遍性因果定律如
* 作者曾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和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
展学院的研讨课上演讲本文,感谢与会的学者、学生。黄宗智、刘杰、刘玉照、周立、周
怡、田晓丽、阮丹青和许建明教授在文章写作过程中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致谢。
1
书
社会学研究 2011. 3
Moore,1966Skocpol,1979Kiser & Hechter,1991,或者普遍性社会机
制Elster,1999Hedstrom,2005Gross,2009。
社会科学的因果分析比自然科学的因果分析更为微妙复杂,源于
两方面原因其一是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所致。人的自我意
识及行为任意性,导致社会现象具有更大随机性,这使社会现象的因果
链条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因果推论更为困难。例如,两个台球相撞而发
生动能传递是一纯粹力学现象,可用力学原理精确描述。两个人发生
冲突,可以表现为肢体冲突,权力的较量,也可以表现为纯符号冲突,所
谓君子动口不动手而且肢体冲突和权力较量也是符号互动,因为都涉
及对社会情景的界定和文化规则的解释,这就使社会现象的因果链条
极为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加许多。其二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的
局限性。实验方法是因果推论的惟一可靠方法,这是目前科学界的共
识,但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应用极为有限。常规而言,社会科学家只
能在自然状态下观察研究对象和收集资料,通过定量统计分析或定性
个案分析来探索因果关系。定量方法以统计控制模拟试验控制,区分
规律性和偶然性因果关系,估算净相关,从而检验因果假设。定性方法
基本上是理论和经验资料的反复碰撞,一般不能用来检验因果假设,但
以分析事件过程、阐释文化意义、提出新命题为优势。两类方法各有所
长,二者的结合则能取长补短。
本文焦点是社会科学因果分析的方法论,旨在讨论各种因果分析
方法的共同逻辑和社会科学应用中的误区,澄清理论、因果命题和相关
分析的联系。下文首先回顾因果问题的哲学讨论,方法论逻辑,探讨统
计模型与个案分析的优劣,强调理论抽象在因果解释中的作用最后讨
论理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三点定位原则。
一、休谟定义、密尔逻辑与随机组设计
一休谟定义
学术界讨论到因果关系,不免要提到 18 世纪哲学家大卫·休谟提
出的因果问题或归纳问题Hume,2005 /1739,1999 /1748,因为这是人
类认识论的软肋。休谟的疑问左右了其后 200 多年的哲学和科学哲学
讨论。我们先看他对因果概念的剖析。休谟认为,所谓因果,有三层含
2
论文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
义。第一是原因和结果事件之间在时空上毗连contiguity,时空联接
是因果关系的先决条件。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