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丈毛尖制茶工艺的调查报告
摘要:古丈苗族拥有一整套传统的茶叶栽培与加工技术,制作了驰名的“古丈毛尖”茶。苗族文化在这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中并非是唱独角戏,而是苗族、土家族和汉族三个民族的互动磨合结果。
关键词:古丈毛尖;制茶工艺;苗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TS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3-0150-07
一、田野调查点介绍
古丈县位于武陵山区山岳地带,境内山峦起伏,谷幽林深,溪河网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当地所产绿茶品质优异,以古丈毛尖为甚。古丈县种植绿茶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湖南省产茶历史最悠久的茶区之一。古丈县属于山地型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水集中,年平均气温在16 ℃左右,温和湿润,热量充足。土壤腐殖质及土层厚度微域分布明显,土壤质地多为壤土或砂壤土,含氮量大于1%的面积占土壤面积的83%。全磷含量在02%-05%之间,全钾含量平均为22%,硒含量极为丰富,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特定自然生态条件下,相对肥沃的土壤养分,尤其是茶园土壤母质多为紫色板页岩分化而来,含磷量高,极宜茶树生长。
古丈县古阳镇二龙庵为此次调查的田野点。历史上二龙庵曾为少数民族向中央进贡茶叶的茶叶产地,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距古丈县城3公里,东接岩头寨,西连双溪,北与罗依溪、高望界接壤,南和默戎、坪坝、河蓬交界。
主要调查对象信息:
,男,70岁,已婚,茶农,几代人以茶叶为生,古丈县古阳镇茶叶村人,主要茶叶地在二龙庵茶场;采访地点:二龙庵茶场;采访时间:2016年4月17日。
,女,47岁,已婚,茶农,古阳镇茶叶村凉水井人,其茶园位于古丈县二龙庵茶场;采访地点:古丈县茶叶村凉水井组;采访时间:2016年5月25日。
,女,44岁,已婚,三道河茶叶个体经营户,古丈县红石林镇先锋村人;采访地点:古丈县三道河茶厂;采访时间:2016年6月7日。
,男,45岁,已婚,茶农,以茶为生,系古丈县古阳镇茶叶村竹溪组人,其茶园位于竹溪湾,目前该地方均被县政府规划为百亩茶叶示范基地。采访地点:古阳镇茶叶村竹溪湾组;采访时间:2016年6月20日。
,男,44 岁,已婚,古丈县广潭河茶叶有限公司个体户,古丈县红石林镇白果树村人,其茶园位于古丈红石林镇广潭河茶叶示范基地;采访地点:古丈县红星小区常德街茶叶铺;采访时间:2016年7月5日。
二、古丈毛尖的由来
古丈毛尖作为全国名茶之一,以其条索紧细圆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黄绿透亮、滋味醇爽、回味悠长、香高持久、耐冲泡等显著特点而久负盛名,屡屡获得各界称赞。
古丈种茶历史悠久,最早文字记载见诸东汉《桐君录》,该书首次提及茶叶之名。据《茶经》记载:“辰州溆浦县西北350里无射山,灵郡土贡茶芽二百斤。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此,山多茶树。”[1]无射山的具体地界虽不可详考,但该书提及的产茶地显然地处武陵山区,而古丈地区也涵盖在其中。据此推测,古丈地区产茶树,由来已久,几乎可以上溯到1600年以前。不过,从该书的记载行文看来,这儿的茶树可能不是栽培茶树,而是野生的茶树。唐代杜佑《通典》记载:“溪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贡。”①①(唐)杜佑撰《通典》,卷四《食货》。溪州乃是后世永顺、古丈等地的古地名。这一记载可以佐证武陵山区向朝廷贡茶由来已久。南北朝《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②②(南北朝)《荆州土地记》,(清)陈运溶辑。足证武陵山区植茶历史悠久,茶品优良,通过地方政权的贡赋制度,将这儿产的茶叶流通到内地,其名茶产地所称的“武陵七县”显然将古丈地区包括在其中。又据《旧唐书》记载:“唐代溪洲以茅茶入贡”,③③(后晋)刘?d撰《旧唐书》,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八《食货上》。文中提及的茅茶,乃是后世所称的茶芽。这一记载说明古丈产出名茶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
宋时的溪州为羁糜州,溪州刺史彭氏也以土贡的方式向朝廷贡茶。但因朝廷对此地的管控并不具有延续性,因而有关贡茶的记录,文献所载并不系统,但溪州地区一直向朝廷贡茶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元代在溪州地区设置土司,称为永顺安抚司,古丈地区则由该土司统辖。明朝永顺保靖分别设置为两个宣慰司,古丈地区交由永顺彭氏土司统辖,并在该地设置了古丈坪长官司,永顺土司对朝廷的贡茶出处,开始变得明朗。又据《古丈坪厅志》载:
“青云山城北里许,耸拔入云,四时青光不断,上建青云寺。”④④(清)董鸿勋:古丈坪厅志卷十一《物产》,光绪三年(1907),铅印本影印。青云寺亦名二龙庵,始建于清初,为古丈毛尖贡茶主要产区,所产的“青云银峰”,紧细圆直,汤色碧绿,滋味醇爽,微苦而甘,性微寒。该书对“青云银峰”茶产品属性的描述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