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南京非遗传承人访谈系列
斗香花、喜花、装饰剪纸,是张方林擅长的几种剪纸类型。经年磨砺与严谨琢磨,张方林大师以一把生动而灵巧的剪刀剪出了世态人情。走进工艺美术大楼二楼,总能被拐角的剪纸柜台所吸引。这里凝聚了父子两代人的辛劳与收获。玻璃台板下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诉说着半个世纪以来,这个剪纸家族的兴衰。
刘立云: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家庭?
张方林:我出生于江南剪纸世家,我的家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我是第五代传人。我的父亲、爷爷、表叔、舅舅、舅爷爷都以剪纸为生。20世纪30年代,我父亲就是江南一代非常有名的剪纸艺人,50年代,他召集老艺人在南京成立了南京民间工艺社,并出任社长,在此期间出版了《南京剪纸百花齐放》剪纸集。
刘立云: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学艺经历?
张方林:1963年,我进入南京民间工艺社当学徒,一直到1966年学徒满师。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开始整理父亲的剪纸作品。1986年,我进入南京市工艺美术公司,第二年公司成立了剪纸工作室。我在工作室承担对外交流工作。退休后,我仍然从事剪纸工作,至今已有53个年头。
刘立云: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需要学习美术么?
张方林:需要的,1975-1976年,我在工艺美术职工大学整整学了两年的美术。我们的老师都是南艺的教授,比如教素描的毕玉生教授,教工笔花鸟的梅雪清教授等。
刘立云:您从工人大学毕业后想过继续深造么?
张方林:当时我们30多个学员都是带薪学习,有20多个考取了工艺美术学院。1977年高考的时候,我已经27周岁,当时高考年龄限制到25周?q,从此我与大学失之交臂。
刘立云:您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您的父亲是怎么鼓励您的?
张方林:20世纪70年代,父亲和我一起研究剪纸。我整理父亲的剪纸作品,他就搞创作,搞大构图。当时我父亲创作了“百花齐放”剪纸作品,又和我一起创作了“百鸟朝凤”作品。这一时期,他在剪纸的造型艺术上给了我很多的帮助,特别是剪纸构图、造型,以及传统纹样上,具体体现在“百鸟朝凤”这个作品上。
刘立云:十年“文革”,对您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
张方林:这十年当中我主要负责民间工艺社的文化宣传,有时候晚上在家临摹一些西洋画,总之这十年没有闲着。1976年以后,我就帮着父亲整理剪纸作品,一直到1986年调到工艺美术公司。
刘立云:1977-1986年,您跟着父亲系统学习剪纸,这段时间对您今后的人生道路有怎样的影响?
张方林:1963-1976年,这段时间除了训练基本功外,对人生观等各方面的形成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个时候我基本上都待在家里。1977-1986年,我的剪纸基本功得到了很大提升,我在这段时间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刘立云:您的家庭对您的艺术生涯有怎样的影响?
张方林:我是1980年成家的,我爱人对我的帮助很大,她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家务事我从来不做,都被她承包了。虽然她不会画画,不会剪纸,在艺术上和我没有共同语言,但是在生活上对我照顾很大。
刘立云:能否请您谈谈这些年代表祖国出访的经历?
张方林:1986年,我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派遣,到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学习交流。80年代很少有出国机会,但是我有工作签证,这种签证可以留在美国,工作满两年就能拿到绿卡。那年春节,我们举办了剪纸活动,当地媒体都来采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