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雷州半岛洪涝灾害的历史考察
-----以建
摘要: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地处热带,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洪灾成为半岛多发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本文以考察建国之后的雷州半岛的洪灾为切入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找半岛洪灾发生的原因,提出新的治理构想,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洪灾对半岛的损害。
关键词:雷州半岛;洪灾;建国后;治理构想
一、雷州半岛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雷州半岛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东濒南海,西临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介于北纬20°14′—21°44′、东经109°55′—110°44′之间,包括湛江市区、遂溪县、雷州市和徐闻县的全部及吴川市、廉江市的大部。东西宽约70km,南北长140km,
图1 雷州半岛地理位置图
总面积是8845km2,为我国三大半岛之一。半岛地处热带,三面环海,一面倚山,地势北高南低,向沿海倾斜。由于台地较多,相对平坦,夏季风致雨困难。地势成龟背形向三面倾斜,河流短浅,河川径流快速入海,不易建库蓄水,致使雷州半岛饱受干旱之苦。
同时,由于其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是台风的主要路径,每年夏秋季6级以上的台风影响平均约2~3次,。所以,每年5~10月该地又常常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携带大量雨水成灾或爆潮,以至于倍尝洪涝之苦。
2、河流
雷州半岛境内河流较多,但大部分源流短,水量小、落差不大。集水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只有6条,其中流入大海且集水面积在1000km2的河流有鉴江、九洲江、南渡河、遂溪河。最大的南渡河,长88km、流域面积1444km2,在半岛的东部入海,其他集水面积大于100km2,在周边入海的河流有17条,总集水面积4736km2。由于人工开凿的雷州青年运河自北向南延伸,其灌溉渠道分布于整个北半部。半岛内大部分河流坡度平缓,河床淤积,每遇暴雨,洪水便会泛滥成灾。
3、土壤
雷州半岛土壤是砖红壤,经过多年垦殖,土壤养分和有机质等快速下降。%,%,%,钙、镁、锌、铜、硼等元素普遍缺乏。加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砖红壤耕地浅化、沙化和贫瘠化现象日趋严重。土壤质量变差,蓄水保水功能下降,使洪灾进一步加重。
4、降水
雷州半岛的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份,分为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前汛期降水主要由夏季风北上带来的热带海洋气团与变性极低大陆气团在华南上空交积的结果。而后汛期降水天气系统主要是热带辐合带、西南季风槽及热带气旋等。据1950—2007年的《台风年鉴》数据显示,热带气旋产生的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雷州半岛濒临沿海,热带气旋影响的机会较多,平均每年受热带气旋登陆或严重影响达3—4次,73%的登陆台风能造成大暴雨(24小时雨量≥100mm),其中特大暴雨占30%(24小时雨量≥200mm)。台风登陆,会带来大量降水,雷州半岛的洪灾多是受台风、暴雨的影响。
二、建国后雷州半岛洪灾的特性分析
雷州半岛的洪水规模主要取决于台风携带暴雨的强度及时空分布。由于台风、暴雨天气系统复杂,形成暴雨的水汽、热力条件较强,故暴雨强度较大,往往造成严重的洪灾,给半岛人民带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表1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