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服务社会》说课稿-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道法八年级上册课件说课稿教案测试题真题.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服务社会》说课稿-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道法八年级上册课件说课稿教案测试题真题.doc

上传人:旭心上上 2023/1/23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服务社会》说课稿-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道法八年级上册课件说课稿教案测试题真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服务社会》说课稿-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道法八年级上册课件说课稿教案测试题真题 】是由【旭心上上】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服务社会》说课稿-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道法八年级上册课件说课稿教案测试题真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服务社会》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课题是“服务社会”,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服务社会》是部编新人教版教材的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课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中“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成长”以及“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服务和发展”内容编排。本框内容分为两部分:奉献助我成长和奉献社会我践行。在前面学生已经了解了关爱他人的意义,并知道了关爱他人应该落实到行动中,本框是第一框到升华,旨在通过分析服务和奉献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明确服务社会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努力服务和奉献社会。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服务社会的活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知道中学生奉献社会的途径。
能力目标:结合生活经验说明服务社会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提高搜集、运用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增强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奉献的意义,培养奉献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3)重点难点
重点:服务社会的意义。
难点:践行服务和奉献社会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到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奉献社会有不同程度对认识和理解。大多数学生基本认同奉献社会对正向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但是有的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惯,把得到他人的关爱当成理所当然的事,而自己却以各种理由拒接参与公益活动。他们认为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和奉献社会都是很美好、很遥远都事情,作为学生只要好好学****就能在将来服务和奉献社会。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情感体验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感悟体味—引导共鸣体验;价值辨析式教学:引出具体事件—进行价值分析—做出价值选择活动;践行式教学:体验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反馈—情感共鸣升华。
(2)学法:
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br/>依据: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培育学生的奉献精神,并将这一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积极主动去践行,达到知情行的统一。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课前播放《志愿者之歌》并出示“运用你的经验”中的组图。让学生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和活动的交流,引导学生从成长的角度对参加服务活动的意义进行思考,引出本课课题---大家都在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活动,了解了社会、收获了成长。
2、讲授新课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的设置,我将本课分为二大知识板块:奉献助我成长和奉献社会我践行。分别从活动一:我的价值在这里;活动二:服务社会锻炼自己;活动三:参加公益我能行;活动四:传递正能量来展开课堂活动。
3、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了奉献助我成长和奉献社会我践行,知道奉献社会体现人生价值,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懂得了奉献和服务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我们要努力学****追求卓越,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
4、课堂练****针对本课知识点,选择对应的****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由学生作答。通过练****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漏补缺。
5、布置作业。布置一道拓展练****的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知识并进行拓展延伸,加深知识层次的理解和迁移。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采用框架式结构。
设计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有一个条理、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二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理性、多角度思考问题、把握问题的意识和能力。